Member-only story
雛祭的演變 日本傳統節日中的性別意識覺醒
再過幾天就是日本每年3月3日的雛祭也有人叫做女兒節,這個現在被視為專屬於女孩子的慶祝活動,如果追溯到最早的起源,其實是源自於祈求無病息災的活動,所以不論是男孩女孩都可以一起慶祝,這樣的做法,反而與現代社會尊重性別多樣性的觀念更加吻合。日本的雛祭最早是源自於古代中國的「上巳節」,據傳說每年3月初的巳日必須在水邊舉辦的一場淨化除穢的儀式,在這個儀式當中,必須要使用人形娃娃,代替去災擋煞,儀式最後這些人形會搭著小船被推入河流或是海洋,代表著人們把身上的晦氣,隨著潮水流去,以祈求一整年的無病息災,最後這個儀式才被固定在每年的3月3日進,想要看這樣的儀式可以在一些歷史比較古老的神社找到,他們都還被完整的保存著。
從平安時代的雛遊戲到現代女兒節的慶祝
後來雛祭開始演變成一種「雛遊戲」,曾經是平安時代貴族孩子們,所玩的一種玩偶遊戲,根據鄉土玩具研究家有坂與太郎的著作「雛祭新考」中推測,最早的雛祭應該是成年男女藉由玩偶來傳達交流對彼此好感的活動,後來才轉變成了孩子的遊戲。在「源氏物語」當中,有一幕就是光源氏參加紫式部所舉辦的雛遊戲的場景。有坂氏說:「那時候的雛遊戲雖然主要是女孩的遊戲,但是也有不少男孩子會一起玩。」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節日活動與雛遊戲融合成了雛祭,後來一直到江戶時代,才演變成了慶祝女孩誕生和成長的活動。有趣的是,最早的雛人形稱為「立雛」,他們的特點是站立姿態。它被認為是從形代衍生出來的,跟現代的人行相比,顯得更加樸素。它們被也是最早被放置在屏風前展示。隨後才演化出更容易展示的「坐雛」,而且人形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江戶時代雛人形的華麗轉變與文化保存
江戶時代由於町人以及匠人文化的發展迅速,所以豪華的雛人形變得流行。以面長的臉蛋為特點的「享保雛」以及擁有玻璃眼睛和華麗刺繡衣服的「古今雛」最受歡迎。不過後來江戶幕府擔心民眾們玩物喪志,於是公佈了多道的禁止奢侈的命令,同時會限制雛人形的大小。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町民們巧妙地避開了這些限制,創造了一種只有幾厘米大小的迷你版「芥子雛」小小人形。當日本社會進入明治時代之後,為了脫亞追歐,不但將曆法從舊曆改為新曆,新政府還曾經一度廢除包括3月3日和5月5日在內的五個節日。這也是得雛祭一度衰退沒落,幸好在匠人還有店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後人形雛像的技術才被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