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隱形漲價 盒底凸起商法 日圓貶值影響商人行銷手法
在全球通膨的影響下,日本廠商面對包材、原物料以及運輸成本增加,再加上明年年初又得面臨調高薪資的壓力。最近三個月裡,已經有超過 1 萬項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都悄悄的向上調整售價,但是有些廠商擔心驟然調高商品售價,造成消費者流失,於是「隱形漲價」成了廠商們之間不能說的秘密。所謂「隱形漲價」就是在終端售價不變的情況下,將商品的尺寸、數量或是服務的內容作出相應的減少或是改變,維持企業一定的營收。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洋芋片,Calbee 公司原味洋芋片,今年 6 月每包洋芋片的重量已經從 85g 降到 77g ,雖然售價依舊維持在 400 日圓左右不變。不過意外的是,日本消費者即便知道這個事實,但是他們的接受度卻很高。今年年初一項對於「隱形漲價」的問卷調查中,在 1,000 名的受訪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只要每個月花費在餐飲上的費用不要增加就好。
三明治看起來很飽滿 吃起來很空虛
不過,另外還有一種變形的「隱形漲價」爭議就比較大,上個星期一名住在日本的加拿大英語老師 ArmstrongSensei ,貼了一張對照圖在社群平台上,將加拿大的便利商店買來的三明治與日本便利商店的三明治拿出來做了比較,讓他覺得訝異的是:日本賣的三明治,幾乎只有消費者看得到斷面非常飽滿,另外一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美乃滋,這一則貼文短短的時間內獲得超過 13.5 萬個讚。其實類似的事情在幾年前,也曾經在網路上形成話題。當時,網民們會把從便利商店買來的便當或是三明治拆解開來,可以看到便當下方的底座,特別做成一個向上凸的小平台,這樣的作法可以讓整個便當看起來俗又大碗,當時這也被稱為「盒底凸起商法」。商家除了用這些底部凸起的餐盒裝便當之外,他們也拿來包裝點心還有各式熱菜,當商品整齊排列在貨架上,視覺錯誤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內容物就像外表看起來一樣的多。
把餐盒盒底墊高 利用視覺誤差以為俗又大碗
日本商人使用「盒底凸起商法」可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明治時代就有類似的做法,戰後經濟高度發展之後,這樣的商法更被運用在送往迎來的禮盒上。很多商家,會在餽贈送禮的禮盒底下,加入泡綿或是紙張,送禮的時候,整個禮盒看起來大氣而且豪華,就連去觀光景點買土特產,包裝與實際商品的內容物的落差還成了新聞焦點。 1980 年的福岡出現一盒明太子內容物只有外包裝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