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輝達的成長與挑戰:黃仁勳的危機感
輝達(NVIDIA)的故事開始於1993年,當時30歲的黃仁勳與兩位合作夥伴在美國加州創立了這家公司。輝達這個名字來源於拉丁語「invidia」,意為「嫉妒」,象徵著創造讓人嫉妒(渴望)的產品的目標。黃仁勳是一位電子遊戲愛好者,他堅信個人電腦將成為未來遊戲和多媒體的主流消費設備。這一遠見卓識成為輝達成功的基石。1995年,輝達推出了NV1顯卡,這款產品吸引了日本老牌遊戲公司SEGA的注意,並獲得了700萬美元的大訂單。然而,輝達在技術上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導致產品未能達到預期。面對即將破產的危機,黃仁勳做出了關鍵決定。他坦誠地向 SEGA 承認錯誤,並建議停止履行合同,同時提出非分要求:請SEGA仍然全額支付合同費用,以幫助輝達度過難關。令人驚訝的是,SEGA 同意了這一要求,這筆700萬美元的合同款讓 NIVIDA 得以生存。
RIVA128顯卡成功助 NVIDIA 重獲新生
在獲得資金後,輝達迅速轉向,開發了適配微軟技術路線的RIVA128顯卡。這款顯卡一上市便在四個月內賣出了100萬張,讓輝達重獲新生。這一成功使輝達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確立了其在圖形處理領域的領先地位。儘管在遊戲顯卡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輝達在進軍移動計算領域時遇到了嚴苛的挑戰。2007年,輝達推出了Tegra CPU,試圖在智慧手機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黃仁勳認為,移動計算將是下一個大市場,並將輝達的大量資源投入到這一領域。然而,移動通信市場對通信頻寬技術有更高的要求,而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芯片公司是高通。輝達在與高通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導致其Tegra CPU未能取得預期的市場份額。最終,輝達不得不退出智慧手機市場,但黃仁勳沒有放棄,他將Tegra系列產品重新定位,用於智慧汽車、智慧城市和雲端服務,其中,特斯拉的汽車就使用了輝達的Tegra芯片。
CUDA技術:改變GPU的重大突破
2006年,輝達推出了CUDA技術(Compute Unified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