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海外電子商務平台爭議持續升溫 消費者保護挑戰加劇
海外電商平台問題頻現 消費者投訴創新高
近年來,海外業者運營的電子商務平台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的消費者受害問題持續擴大,其中以日本的情況尤為突出。根據日本國民生活中心的數據顯示,與海外電商相關的投訴數量在近年達到歷史新高。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價格標示易引發誤解,以及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訂閱定額扣款服務。此類問題顯示出,雖然跨境購物為消費者提供了價格優惠與多樣選擇,但其背後的風險與法律規範不完善也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挑戰。
知名平台引發爭議 誤導性標示成關鍵問題
以中國的廉價電商平台Temu為例,其價格標示方式屢次被指涉嫌誤導消費者。該平台常在商品頁面展示被劃線的高價格,聲稱為「製造商建議零售價」,以此來突出其商品的折扣幅度。然而,專家指出,此類標示可能違反日本《景品標示法》中對於防止不當有利誤導的相關規定,因為一般消費者可能會誤以為這些劃線價格是商品的原售價或過去銷售價格。與此同時,另一家受歡迎的電商平台SHEIN也因類似的價格標示策略受到批評。
除了價格標示問題,某些平台還涉及消費者無意中訂閱定額扣款服務的情況。這些手法通常通過誘導性設計實現,例如在購物過程中設置類似「啟動鍵」的按鈕,實際卻綁定定額扣款訂閱。越境消費者中心將此行為歸類為「暗黑模式」,而這類投訴案件數量正迅速增加,顯示出跨境電商在運營中存在的倫理與規範問題。
法律規範與監管難題 日本應對顯得滯後
儘管歐美國家已經開始對這些海外電商平台展開調查和監管,日本的應對相對顯得被動。以歐盟和美國為例,歐盟要求相關業者提交關於違法商品的應對措施,美國部分州甚至對此提起法律訴訟。然而,日本的消費者保護法律主要針對國內市場,其對海外業者的域外適用性十分有限。即便日本消費者廳對Temu和SHEIN的部分問題有所掌握,如配送延遲等,但整體案件數量卻被低估。學者認為,這主要因為許多年輕消費者傾向自行解決問題,導致實際受害案例並未完全反映在官方統計中。
此外,日本現行的《數位平台消費者保護法》在對電子商務平台的規範上存在明顯不足。雖然該法律要求網絡商城負責其銷售行為的合法性,但對於通過社群平台發布的廣告卻僅有「努力義務」,缺乏實際的約束力。這使得許多誘導性廣告得以繼續出現在社群媒體上,成為消費者受害的主要誘因之一。
公開惡質網站名單與未來方向
面對海外電商平台所帶來的消費者保護問題,日本部分機構也已開始採取行動。例如,越境消費者中心自2024年6月起公開了「惡質網站名單」,提醒消費者警惕。然而,公開名單僅是初步措施,如何提升消費者保護的實效性,仍有賴於更完善的法律制度與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