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日本飲酒文化的根源 來自於碼頭邊的酒商豐島屋
從 10 月 1 日日本解除了全國緊急事態宣言以及蔓延防止措施之後,禁止夜間賣酒的規定也獲得有限度的放寬。對於日本上班族來說,下班之後在回家途中找個地方小酌一番,是紓解上班壓力最好的方式。這些賣酒的地方被稱為「居酒屋」。據說日本第一間居酒屋是位在江戶神田鎌倉河岸(現在的千代田區)的豐島屋,鎌倉河岸在江戶建城的時候,大批從鎌倉開採的石材透過水運在鎌倉河岸上岸而得名。江戶城完工之後,這裡也成了水運貨物進入江戶城內的集散碼頭。既然是碼頭就少不了做苦力活的工人,這些工人下工之後會聚集在酒商豐島屋門口討杯酒喝。起初,豐島屋的老闆交代屬下,由於這些碼頭工人辛苦搬運沈甸甸的酒缸過來,偶爾可以請他們喝杯酒,沒想到很快的,「到豐島屋有酒喝」的傳言立刻在碼頭工人之間散開了,大家都來豐島屋想要討一杯酒喝。
從批發賣酒 成了又賣酒又賣餐飲的小吃部
想喝酒的人多了,豐島屋前聚集的就不只是碼頭工人而已,在豐島屋附近店家工作的夥計們也跟豊島屋商量,可不可以賣杯酒給他們解癮。於是豐島屋開始在門口擺攤賣酒,有酒喝總不能沒有下酒菜,拗不過酒客們的要求,豐島屋門口除了賣酒之外,也開始賣一串串的田樂。這種烤豆腐、蒟蒻的田樂一串只要 2 文( 60 日圓),這個價格跟現在差不了多少。人們為了區隔只賣酒的酒屋,以及像豊島屋這種賣酒還有田樂的地方。開始稱這些地方叫做「居酒屋」:因為人們會在這裡(居)喝(酒)。不過,江戶時代的居酒屋可不像現在有桌子椅子可以坐這慢慢吃,過去的居酒屋頂多在店門口放一條長板凳,酒客們點了酒買了幾串田樂之後,就把點好的酒還有田樂放在板凳旁,直接坐在板凳上,一邊喝著酒吃著田樂,享受工作之後的幸福時光。到了明治之後,居酒屋的定義越來越寬鬆,只要能準備簡單下酒的家庭料理,讓人可以小酌的小吃店,都被稱為居酒屋。
釀酒技術隨著需求逐漸進步改良
不過,日本江戶時代的酒並不好喝,當時的釀酒技術並不發達,還必須在酒裡加入石灰防止齉好的酒發生酸化,最後用火炙烤之後才能裝罈。直到江戶末期,水車技術成熟,研米的技術也得到改善,才形成現代的日本清酒的雛形。當時知名的日本酒像是灘、池田、伊丹以及西宮。都是在現在的兵庫縣內。主要原因除了這裡的釀酒技術高超之外,六甲山的水質甘甜好喝,使用六甲山的水所釀造出來的日本酒,受到當時日本民眾的歡迎。根據記載在元祿年間( 1688 年~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