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日本租房新趨勢 共享服務與錢湯文化推動狹小物件爆紅
在三年疫情之後,日本年輕人找租屋,出現了「寧可住屋空間小,也要離市區近一點」的趨勢。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的「居住生活基本計畫」當中的定義,想要擁有健康的居住生活文化品質,必須要符合「最低居住面積水準」,這當中單身的居住面積為 25 平方米(約 7.5 坪)。日本租房當中,具備小廚房以及浴廁的套房,在日本稱為 1K 或是 One Room 這樣的空間大約是 20 平方米約 6 坪大小。但是現在年輕人指的狹小租屋,大約是這個空間面積的一半。日本最大的不動產雜誌 SUUMO 總編輯池本洋一說:「年輕人選擇狹小物件的潮流大約從 2018 年開始,到了疫情爆發後,各家公司開始啟動在家辦公,對於年輕人來說,住在都會區的生活機能,當然比住在郊區來的方便。」
生活機能很重要 回家只要能睡覺
不過,選擇住在都會區相對的租金就會比較高,池本說:「以前想要住在都會區的人,會選擇放棄住在新屋,即便是老屋只要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好都可以接受,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除了不在乎屋齡之外,他們也不在乎房屋內部的空間,只要能夠符合預算,有個睡覺的地方就可以。」根據池本的觀察,這些重視居住地點是不是座落在都會中心的人,大都是對於資訊情報比較敏感,也是對於通訊環境以及設備要求也比較高的族群。另外東京都在這五年當中,不動產的平均價格上漲了 1.4 倍。在購屋成本增加但是租賃價格上調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屋主只有開始將手上的不動產切分成更狹小的空間,才能維持支出的成本。
身邊不放太多行李 想用的時候共享就能租得到
但是只有 3 坪大小的生活空間,大概也只能擺的下一張床,這些承租人他們身邊的物品該放在哪裡?池本說:「大部分的承租人都是原本老家就在東京都內,他們還是把大部分的家當還是放在老家,只是想要找個可以一個人生活的空間。」如果沒有辦法把老家當成「儲藏室」,想要住進狹小物件就必須要有斷捨離的決心。 30 歲的上班族藤本健司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只想要在東京都內有一個晚上睡覺的地方,但是又不想把薪水的大部分花在繳房租上。他選擇了在港區租了一套只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