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日本智慧投影藝術專家 teamLab 緣起於台北一場數位藝術展覽
在全球吸引超過 2,800 萬人入場觀看的 teamLab 互動投影藝術,今年才剛結束在台北、高雄「 teamLab 未來遊樂園&與花共生的動物們」的展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teamLab 現在在全球展開的互動藝術常設展以及巡迴展的起源,是 2011 年在台北一場由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 Kaikai Kiki Gallery Taipei 主辦的互動展覽「活著」揭開序幕,在這場展覽中, teamLab 在一幅取名為「百年海圖卷」的數位互動作品中,第一次嘗試把數位藝術作品與參觀者的互動結合在一起。 teamLab 代表豬子壽之從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之後,在 2001 年設立了這家專門生產數位內容的製作公司。主要的服務內容包括網站、手機應用程序設計、數據分析以及影像製作、空間光雕投影藝術。其中光雕投影技術不單在日本國內,包括海外的新加坡、上海、台北、紐約也都有很高的評價。豬子壽之認為 teamLab 的互動數位藝術能夠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將藝術的「邊界」抹掉了,讓觀眾成了數位藝術展出的一部分,「我們去羅浮宮看蒙娜麗莎的微笑,如果前面有人擋住,這些人會成了欣賞藝術的障礙,但是在互動數位藝術中,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會出現變幻出不同的畫面,觀眾的存在成了藝術創作重要的一環。」
公司扁平化沒有一般職稱 維持「知」的敏銳度才是王道
想要完成這套互動數位藝術創作,必須要有數百台的電腦、投影機以及精密的計算,這也是豬子壽之成立公司的時候把公司命名為 teamLab 的原因。現在 teamLab 的員工大約有 200 人, 當中有程式工程師、數學物理學家,他們會針對不同的專案組成一個團隊( team )然後在實驗室( Lab)裡不斷試行錯誤,直到完成作品。豬子壽之被問到為什麼 teamLab 裡沒有部長、課長這些日本常有的職稱?「這些職稱對於一個以生產內容為主的公司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成長的阻力。」在豬子壽之的觀念中,teamLab 要的是一種「知」的能量,而這個能量動力在於沒有框架限制的天馬行空,一旦組織有了上下從屬的關係,「知」的動能就會受到阻隔,最後會讓一個需要創新思維,生產內容的公司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