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新冠疫情擋不住對台灣的思念 日本出現的台流文化潮
新冠肺炎病毒讓人們無法像過去提著背包說走就走,卻在日本意外地引爆了一波日本人對於「台灣文化」思念的熱潮,從家電、食物甚至到漢方保養品,只要是來自台灣的文化,就通通都來一些。這些喜歡台灣的日本人沒辦法到台灣旅遊,他們選擇在日本買些台灣的日常用品,慰藉他們心中漸漸高漲的「台灣 Loss 」,最近在東京街角陸續出現台灣的大雞排、牛奶饅頭、古早味蛋糕,就連台灣廚房神器大同電鍋的人氣也在持續上升。這股熱潮背後有一群旅居日本的台灣人,積極地將故鄉味帶進日本生活圈功不可沒,一家位在荻窪的街角饅頭店,意外的重新定義了日本人對於「饅頭」的認知。
饅頭包子本來是一家 有餡沒餡都是饅頭
日本人把包著肉餡的叫做「肉饅頭」包著紅豆餡的「花園饅頭」,很多台灣人剛開始總會覺得日本人一定是把包子與饅頭搞錯了,其實日本人對於「饅頭」的稱呼才是正確的。據說饅頭是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當時諸葛亮揮軍南渡瀘水討伐孟獲。根據習俗,大軍在渡江之前必須用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靈機一動派部將用白麵裹肉蒸熟,取名為「蠻頭」也就「野蠻人的頭」,代替人頭投入江中,沒想到這些「蠻頭」丟入江中之後,原本浮在江面上癘瘴突然消散,大軍得以平安渡江。直到宋朝為止,不管有沒有包餡的發酵蒸麵團全都叫做「饅頭」,後來一名從南宋將佛法帶回日本博多的和尚圓爾,他在福岡近郊蓋了一間臨濟宗承天寺,在寺廟旁有間茶屋,圓爾和尚常去喝茶聊天。有天,圓爾和尚告訴茶屋老闆在中土學佛的時候,曾經吃過一種用麵團包裹內餡的「饅頭」,老闆依照圓爾和尚的口述,如法炮製做了日本第一個菜餡饅頭,還在茶屋門口掛起「御饅頭所」的招牌,從此這種包餡的蒸麵團在日本就被統稱為「饅頭」。
台灣饅頭沒包餡 卻出現意外的組合
最近在東京西荻窪出現一家台灣人開的饅頭店「吉祥天」,店裡賣的「饅頭」是地地道道沒有包餡的台灣饅頭。「吉祥天」老闆叫做邱任遠,原本是個從台灣到日本工作的普通上班族, 9 年前他考上了點心師傅的資格, 2 年前開了這家街角饅頭店。邱任遠賣的饅頭是熟悉的台灣味,像是黑糖饅頭、牛奶饅頭,都是台灣街頭巷尾很容易看到的「饅頭」。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這種沒有餡的「饅頭」會不會吃的不習慣,邱老闆說:「我教他們可以拿饅頭夾蛋、夾肉餅或是塗上草莓果醬」前幾天尾牙,邱老闆還把饅頭夾著控肉,做成了刈包,意外成了熱銷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