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後新冠疫情時代 不可少的要素就是 Plan B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最近一次訪談中,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降臨」。這樣的說法並不為過,日本戰後遇到過多次的天災甚至引發人禍,像是 311 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廠事故。但是這些因為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有著強烈的「既視感」以及「區域性」,所以總可以讓人們不至於太過驚慌失措。但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全球大流行,讓人們發現原來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日常才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世界演化史中的一小段「異常」。現在全球的醫藥生物界積極的研發疫苗,希望能夠及早控制這次疫情,不要不斷地蔓延擴大,但是我們也可以想一下,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我們就能夠回到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嗎?答案或許很多人早就心中有數,這次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將是一種不可逆的破壞,想好未来會怎麼發展,或許才能領先在起跑線上,不被淘汰。
放棄部分隱私權 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首先受到衝擊或許就是對於隱私權的定義,最近 Google 與 Apple 兩大陣營決定聯手開發一款程式,在經過使用者的同意後,可以追蹤用戶的接觸史。只要登記追蹤的群體中有人確診,手機可以立刻通過他過去的接觸史,逐一通知有接觸過或是曾經處在同一個空間的用戶,盡快前往醫院檢查。站在防疫的角度,這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防疫方式。但是相對的,想要使用這樣的服務,用戶必須要放棄過去極力爭取的行動隱私權。另外,像過去有不少日本人對於使用個人身份證編號的政策非常排斥,所持的理由無疑是個人隱私權被侵害或是不信任政府的管理等等。但是,當台灣使用身分證號調控口罩的發放,避免口罩市場價格混亂的成功案例出現後,當日本現在面臨口罩不足,黑市價格一天高過一天的情況,讓日本人開始深思放棄部分個人隱私權的堅持,是不是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有土不一定有財 餐廳要機動才能生存
這次的疫情對於經濟衝擊很大,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業,當政府宣布緊急事態宣言之後,人們在街頭消失。大家乖乖地待在家裡不敢出來消費,對於餐廳來說,沒有人流就沒有金流。雖然休業可以有所補助,但是開一間餐廳的固定資產至少要佔四~五成左右,即便政策決定房租可以補貼減免,但是餐廳老闆依舊有部分費用必須支付。雖然現在許多餐廳紛紛轉型與外送平台合作,維持少量的現金流動,這也讓餐廳老闆不得不重新思考,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開一家幽靈餐廳或是快閃店,不要支付門店的固定資產,將精力投入在餐飲商品研發,反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