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小田急電鐵為了提升載客效率 實驗了三十年的車廂門寬幅度
到日本旅遊利用電車移動是背包客在城市間移動最好的交通工具,「通勤電車」也是東京或是大阪這些大都會民眾們的主要通行方式,當然人一多,也經常出現上下班的尖峰時間,電車一到站,上下車的人潮全都塞在電車門口動彈不得,在日本,不論是私鐵或是 JR 載客量都在平成初年達到了頂峰。 1991 年度小田急線的世田谷代田到下北澤的區間,峰值的載客人數是規定人數的 203%,當年日本人把「通勤」謔稱為「痛勤」。想要解決運載量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班次,但是要增加班次,每班列車的間隔時間就必須縮短,乘客們上下車的時間必須要更快,如果多開幾扇門或是把車門變更寬,會不會縮短上下車的時間。
多門車廂 vs. 加寬門幅 誰才是王道
當時「多門車廂」成為設計主流,像是 JR 東日本的普通車廂車門大都是 4 個,但是只有山手線的車廂更改成一輛車廂有 6 個車門,東京的營團地下鐵日比谷線,也把原本標準的 3 個車門,改成了5 個車門,京王線同樣在 1991 年推出了 5 門的電車車廂。就在各家鐵道公司在每列電車的車廂加開出入口的時候,小田急線採取另外一個方式,他們把原有的 1.3 米寬的車門,拉寬成 2 米。日本鐵道公司設計車廂門寬度是以三個人可以同時進出的 1.3 米為標準,這個標準沿用了數十年。對於小田急電鐵來說,不同線路的列車會共用相同的月台,如果像其他鐵道公司一樣增加車廂的車門數目,勢必會影響到月台等候的次序。於是小田急電鐵在 1991 年將 1000 型車廂的車門改成了 2 米寬。除了拉寬門幅之外,小田急電鐵還將原本固定的座位增設了摺疊功能,在高峰通勤時間,座位自動摺疊起來,整列車廂成了無座位車廂,以便容納更多的通勤乘客。
門幅加寬省下關鍵 10 秒鐘
當年小田急電鐵為了驗證這個想法,還動員了 500 名員工進行新車廂的上下車測試,結果發現當車廂人數達到 200% 運載量的時候,寬幅車門可以縮短 10 秒左右的時間,而且這個效果在一些吞吐量大的超級站點效果更明顯。不過,寬幅車門卻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門幅寬,開關門的時間也會拉長,有時候反而會因為關門的時間沒抓好,反而錯失了好不容易爭取到的 10 秒時間差。同時因為車門變寬,為了強化車體,車身的重量會比一般車門的電車來得重,電車加速的時間也會拉長,這也考驗電車駕駛的技術與經驗。雖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