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奧運徹底成為一場商業活動 追求的是不再是感動與熱情
東京奧運總算結束了,這場奧運從森喜朗與石原慎太郎計畫爭取主辦權開始,沿途充滿坎坷的路程,賄賂、標章抄襲、性別平權、高額預算以及新冠疫情,讓許多人都不得不懷疑這場東京奧運是否被下了魔咒?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猪瀬直樹在演講上曾經信誓旦旦的說:「東京奧運的主場館會在 40 年前的國立競技場的基礎上改建,這將會是世界最節省預算的一場奧運大會。」事實卻是最後完工的費用卻高達 1 兆 6,640 億日圓,這個數字是當時提交預算 7,340 億日圓兩倍以上。日本政府為了刺激日本國內的經濟以及內需,特意複製 1964 年東京奧運以及隨後 1970 年在大阪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創造出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模式。在當時安倍內閣的規劃中,2020 年的東京奧運以及 2025 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將會提振日本停滯三十幾年的經濟。沒想到, 2020 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日本政府所有的規劃,為了防疫不得不推遲一年舉辦東京奧運,在舉辦之前,超過七成的日本民眾表示反對,海外各國平均也有超過五成七的民眾認為不該在這個時候舉辦東京奧運。
長野冬季奧運財務赤字 長達 20 年才填補完成
討論該不該辦奧運之前,或許有另一個問題可以思考,那就是:「為什麼要辦奧運?舉辦奧運的意義是什麼?」有人會說:「我們可以透過選手們的比賽中獲得勇氣、希望以及感動。」真的是這樣嗎?不少人看完奧運的瞬間,的確胸口一陣洶湧,但是不久生活就重新恢復常態。一些冷門運動項目的選手們,依舊找不到廠商贊助。早就有學者從歷年來舉辦奧運的城市隨後的經濟發展,來檢視奧運的存在價值。當奧運商業化之後,許多城市不受其利反遭其害,因為過剩的投資造成經濟負擔。像是 1998 年舉辦的長野冬季奧運,長野縣為了舉辦奧運,積欠的負債經過了 20 年才勉強還清。這次東京奧運,東京都負擔了 1 兆 4,195 億日圓債務,而中央政府也必須負擔 1 兆 3,059 億日圓赤字,這場花費了日本稅金將近 4 兆日圓的奧運,除了「感動」之外能否為日本帶來相對應的價值?也成了日本民眾關心的話題。
政府簽署商業合約 國民的稅金成了祭品
起初東京奧運的主題設定為「從東日本大地震重新站起」到後來變成了「人類戰勝新冠疫情的象徵」。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