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十年磨一劍 振興地方產業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談日本的地方創生之前,不能不知道「地場產業」。所謂「地場產業」指的是地方的傳統產業,從明治時期開始日本追歐脫亞,日本國內興起了許多結合地方傳統技術以及原料的製造業。最有名的例子像是今治的毛巾、岡山的牛仔褲、福井的眼鏡以及這次要談的豐岡的皮包。這些產業在日本經濟高度起飛的時候,都以中小企業的規模、 Made in Japan 的品質,用 OEM 的形式化身成各種名牌精品通行全球。但是,隨著人力成本逐年升高,這些產業也像台灣的中小型工廠一樣,紛紛外移出走或是黯然退出市場。他們也曾經想要自創品牌,但是不論從資金、行銷專業或是工廠規模,都有很多難關必須要克服。改變單打獨鬥的方式,改打集體戰,成了他們新的出路。
旅行箱包的生產地 卻敵不過國際貿易的現實
日本兵庫縣豐岡地區從奈良時代(西元 700 年左右)就開始製作竹籠、藤箱上貢朝廷而知名,到了明治時代引進工業製程,開始製造現代化箱包,一百多年前豐岡的箱包工廠還曾經組團帶著他們的商品到法國巴黎參加 1900 年第五屆的萬國博覽會。後來這個人口不到 8 萬人的小鎮成了日本最大的箱包生產地,大量來自海外各地 OEM 的訂單源源不絕,直到 1990 年衝到了頂峰,年產值高達 277 億日圓。但是之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浙江溫州取代了豐岡成了全球最大的箱包代工廠,加上日圓匯率不斷升高以及人事成本的增加,豐岡的皮包加工產業開始萎縮,到了 2006 年的年產總值只剩下 66 億日圓,原本一百多家代工廠也關到了只剩下數十家,產業規模縮小到全盛時期的四分之一。
想要自創品牌 阻力來自於失敗主義
就在豐岡的皮包製造產業面臨解體危機的時候,這群皮包的職人們決定團結起來,一起自創品牌。 2006 年「豐岡鞄」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註冊登記成為「地區品牌」,就在摩拳擦掌準備捲起袖子好好闖出一番名號的時候,開始有些人發出疑問:「這到底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獲利?」「像我們這樣的小工廠不可能成功!」這些過去原本幫著別人生產打天下的加工廠,他們開始認真計算如果要為自己的牌子建立風格以及口碑,到底得要投入宣傳以及設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