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二戰末期台籍少年工的悲劇與堅韌:從高座海軍工廠到戰後台灣的艱辛回歸
徵召台籍少年工的背景與動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日本海軍面臨戰事失利的困境,前線兵力嚴重不足,後方的生產支援也同樣捉襟見肘。由於飛機製造對於日本的戰爭機器至關重要,日本海軍決定在1942年6月展開一項特殊的徵召計畫,目標是在當時屬於日本統治的台灣招募年輕勞動力,以支援其後方的軍需生產。海軍計畫招募約25,000至30,000名台籍少年,並以「工業訓練」為號召,承諾給予他們學習機會和技術培訓,吸引許多年輕人自願加入。然而,隨著戰事加劇,台日間的運輸風險顯著增加,最後僅約8,400名台灣少年工順利抵達日本高座海軍工廠。這些年輕人抱持著不同的離鄉動機,其中有些人希望透過學技謀生,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還有一些人對飛機和航空工作充滿憧憬。即便面臨父母的反對,有的少年甚至以偽造父親印章的方式報名參加,這些人無不為了未來展望而毅然冒險。
這些台灣少年工隨後分批從台灣前往日本,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海上旅程。航行期間,船艙內環境擁擠,許多少年工為了節省空間與燃料而只能擠在狹小的船艙內長時間度過。更讓他們惶恐的是,航行途中不時遇到美軍潛艇的襲擊威脅,使得他們每日都在不安中前行。當船艦歷經千難萬險抵達日本時,這群少年的內心已悄然發生了變化,而高座海軍工廠的生活更進一步地挑戰了他們的毅力和勇氣。
少年工的艱困生活與高座工廠的軍事管理
抵達日本後,這些台灣少年工被安置在高座海軍工廠的宿舍中,宿舍雖能容納千餘人,但條件十分簡陋,冬季寒冷、夏季酷熱,且食物短缺,經常吃到僅由粗米與大豆渣混合的米飯,遠不如先前所承諾的「豐厚待遇」。每天,少年工們必須步行長途往返宿舍和工廠,並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生活規律但充滿壓力。工廠內,台灣少年工們被分配至戰鬥機生產的流水線上,專門負責裝配和檢查「雷電」戰鬥機,該戰鬥機為應對美軍B-29轟炸機而設計,擁有卓越的爬升力,能快速攀升至高空進行攔截。
雷電式戰鬥機在技術設計上十分出色,但為追求高性能而犧牲了操作靈敏度,製造過程繁瑣且要求嚴格。少年工們在艱困的條件下,不僅要適應艱苦的生產環境,還要面對工廠偶爾遭受美軍機槍掃射的危險,曾有數名台籍少年工因而不幸喪生。然而,他們深知這是戰爭時期,能夠為工廠提供支持並學習技術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即便生活條件困難,也無怨無悔地繼續堅持工作。這段在高座工廠的日子,讓這群少年工在艱難環境中成長,更成為他們戰後無法抹滅的生命記憶。
戰後困境:歸國之路與國民黨政權的排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的訊息一時間引發全球震動,而這些台灣少年工的未來也因此再次陷入動盪。日本投降後,少年工們因工廠停產失去了工作,且返鄉的交通受阻,一時無法啟程回台。最終在台灣少年工領袖積極奔走下,他們成功向日本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爭取到返鄉船票,並獲得一些生活補助。1946年初,這些漂泊異鄉的少年工終於得以返台,結束這段飽經波折的日本歲月,然而回到台灣後的生活挑戰卻遠比他們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