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市場熱浪來襲 有聲書市場能不能搭上順風車?

大約是從去年開始 Podcast 在台灣出現大量有趣的談話性內容,像是百靈果、股癌、台通等等節目,就連像是報導者這類的專業媒體也開始出現記者採訪導讀。 Podcast 在美國也因為 Apple 推出了 AirPods 之後,養成了人們讓邊走邊聽 Podcast 的習慣。 根據 2019 年的調查,美國現在收聽 Podcast 的人口將近 1 億 4,000 萬人左右,面對這個逐漸上揚的市場,全球最大的音樂平台 Spotify 從去年開始已經率先出手,收購許多優質的 Podcast 內容製作公司,還與全球最具人氣的播客 Joseph James Rogan, Kim Kardashian 簽下獨家放送權,也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人 Michelle Obama 製作全新的 Podcast 節目。不只是 Spotify 動作頻頻,紐約時報也在今年收購大型製作公司 Serial 。 Amazon 計畫在美國的 Amazon Music 增加 Podcast 的欄目,讓 Amazon 的用戶可以透過 Amazon Smart Speaker 收聽 Podcast 。相對於這些公司的積極動作,反而是最先推出 Podcast 服務的 Apple 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是靜悄悄沒有任何動作。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回到 Podcast 的商業模式的現在都還不明確。

Podcast 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定調 訂閱制是可參考的選項
目前 Podcast 節目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來自於廣告,未來除非聲音內容可以做得像 Netflix 的影片有故事性或是讓人養成有持續收聽的習慣,那時候平台商就可以透過訂閱的方式,向聽眾收取費用。這也是 Apple 從一開始就在心裡打的算盤,所以 Apple 到現在還是把 Podcast 當成是服務項目,並沒有打算採取收費模式。現在 Podcast 的內容還是以談話性節目居多,與過去的廣播電台節目型態非常類似,如果真的想要採取收費訂閱,或許日本這幾年興起的聽有聲書模式,會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潛在市場。

日本有聲書市值超過 260 億日圓
根據日本能率協會綜合研究所 2020 年 1 月所發表的數據,日本的有聲書市場將在 2024 年突破 260 億日圓。這當中包括了聲優朗讀的書籍、演講或是相聲落語表演的節目內容。過去這些內容大都會做成 CD 或是附在紙本書上一起販售,但是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有聲內容與紙本印刷產業脫鉤。現在日本的有聲內容的商業模式可以分成單本購買以及每月訂閱不限本數兩種,而且現在至少有三、四個平台提供類似的服務,訂閱人數每年持續成長。訂閱有聲書的內容也會因為年齡不同而有所差別,年輕族群容易受到動畫影響,傾向購買以聲優為主的商品, 50 歲以上的中高年族群則是傾向購買具有知識學習的內容。不過,目前聲音內容的購買族群還是集中在 30~40 歲的通勤族,對他們來說不論是搭電車或是開車上班,除了聽音樂之外,聲音內容對他們來說是打發通勤時間最好的方案。

出版社應該重新思考有聲內容的整合
在英美的狀況也很類似,美國的有聲書市場已經連續 7 年呈現兩位數的成長,雖然美國目前還是有 65% 的民眾還是傾向購買紙本書,可是有書書市場現在已經搶下 20% 的閱讀市場,幾乎快要追過佔了市場份額 25% 的電子書,像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John Bolton 寫的「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的有聲書搶下不少市佔率,許多人等不及看紙本書的,乾脆就直接聽有聲書。英國的情況也很類似,去年的有聲書市場比前年成長了 43% 市值超過 6,900 萬英鎊。但是有聲書市場在台灣目前卻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幾家擁有大量作者的出版社過去與作者簽訂的合約中,並沒有明確簽訂有聲書的合約可能是導致台灣有聲書進度緩慢的原因之一,如果出版社、作者以及社團讀書會能夠組合出新型態的有聲書導讀服務,是不是可以解決合約問題,同時也能夠產生一項新的聲音內容呢?像是俞國定先生開始導讀「大師輕鬆讀」的內容,把內容打散重新組合,或許才是未来聲音內容的另一條出路。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