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黑川溫泉的再生傳奇:從山村秘湯到品牌溫泉的逆轉之路
偏鄉地理的限制與溫泉發展的困境
位於熊本縣阿蘇山區幽深山谷之中的黑川溫泉,儘管擁有上乘泉質與自然環境,卻長期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而被忽視。在九州這片競爭激烈的溫泉版圖上,黑川長年生活在知名溫泉地如別府、由布院的陰影之下。從江戶時代中期便被當作湯治場所利用的黑川溫泉,在歷史上雖然曾為地方官員療養歇腳的秘境,卻因缺乏整體觀光發展策略而無法嶄露頭角。
1960年代,黑川溫泉成立觀光旅館協同組合,曾試圖以「露天風呂聚集地」之名吸引遊客。但即使1964年開通的「やまなみハイウェイ」短暫帶來人流,仍不足以支撐地區經濟的長期發展。當時的經營模式以接待團體宴席為主,並未建立能與其他知名溫泉抗衡的品牌特色。這些經驗反映出,單靠交通便利與天然資源並不足以構築可持續觀光,唯有具備差異化與整體戰略,才能突圍成功。
新世代經營者帶來的觀光革新
黑川溫泉真正的轉型起點出現在1970年代後期。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一批在都市接受新觀念與專業訓練的「二代目、三代目」經營者返鄉接班,為沉寂的山村注入現代經營活力。他們打破過去各自為政的營運模式,以「黑川即是一個露天風呂村」為構想,將自然與旅宿體驗緊密結合,致力於創造一種「秘境中的療癒空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新來自老字號旅館「山の宿 新明館」的第三代主人後藤哲也。他深信旅客追求的是心靈放鬆而非物質享受,親自花費十年時間鑿出洞窟風呂,並大量種植本地雜木樹種,營造出超越人工美學的自然景觀。他將「比自然更自然」作為美學標準,堅持以自然為核心設計溫泉空間,即使面對反對聲音仍不改初衷。
更重要的是,後藤哲也不將成功據為己有,而是積極將自身經驗傳授給其他旅館業者。在他的帶動下,黑川各旅館紛紛響應,致力於打造統一美學、自然和諧的溫泉街景。這種彼此支持、共享資源的精神,逐漸凝聚成黑川溫泉的核心價值。
組織化與品牌制度的建構推動轉型深化
1986年,黑川溫泉觀光旅館協同組合進行組織改造,標誌著當地觀光發展進入新階段。組合下設「招牌組」、「環境組」與「企劃宣傳組」三個小組,展開一系列精細的整體營運改革。首先,「招牌組」拆除旅館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