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鮪魚吃到飽的背後堅持:鐵漢社長掛札尚樹的溫情商道
初心不變的轉身:從金融菁英到市場門外漢
在茨城縣土浦市,一家平凡的魚市場食堂,成為每週六清晨最熱鬧的地方。氣溫零下、寒風凜冽,卻無法阻擋民眾為2000日圓鮪魚吃到飽而大排長龍的熱情。這項看似賠本經營的服務,背後卻藏著一段關於信念、轉型與恩情的故事。食堂經營者掛札尚樹,今年59歲,原是金融業界的精英,25歲即在公司內結婚,享有當時最好的薪資與福利。然而,金融產業日益重視績效、忽略顧客價值,讓他漸感無趣與失落。1997年,32歲的掛札毅然辭職,選擇投入妻子家族經營的魚市場,開啟他人生的第二章。
然而,從金融精算轉向魚販買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碰撞。一開始,他對魚類毫無概念,在築地市場屢屢被騙,只能從錯誤中學習。但掛札憑藉對顧客需求的理解與積極拜訪合作商家,逐漸磨練出敏銳的眼光與議價能力。他在市場中體悟到:「顧客至上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判斷與選擇。」這種信念,日後成為他面對一波又一波挑戰時不變的核心準則。
商業與情義交織的轉型思維
2000年代初期,日本結構改革下的大型超市與連鎖商場快速擴張,小型零售商難以抵抗低價競爭,紛紛倒閉。土浦魚市場也面臨經營壓力。在岳父的建議下,掛札決定開設魚市場食堂,初期僅提供百元早餐給來採購的業者,後來推出1000日圓的鮪魚吃到飽後迅速爆紅,食堂成為市場最吸睛的一環。
儘管如此,掛札清楚「低價不再能單獨吸引顧客」,於是進一步調查食客需求,透過問卷了解偏好,調整菜單與食材組合,打造出更貼近現代人味蕾的菜單。價格雖漲至2000日圓,但透過採購當日優惠魚貨與在地蔬菜,有效控制成本,同時保有品質與口碑。他說:「即使是吃到飽,多數人食量有限,加上智慧採購與精算,這不是單純的賠本生意,而是精密平衡下的經營選擇。」
疫情挑戰下的決斷與堅持
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掛札旗下公司已擁有65名員工,第一波緊急事態宣言使營收驟減三成,生活壓力迫使許多企業選擇裁員、休業。但掛札選擇另一條路。他說:「員工不想休息,那我就扛起來。」於是申請無息無擔保的「零零融資」,並拓展到醫院與養老機構的供應通路,儘管這類市場需加工處理魚肉、確保無誤吞風險,手續繁瑣且耗時,但他依然帶領團隊堅持下去。
這段期間,公司未裁員,也未爆發群聚感染。儘管年度營收曾大幅下滑6億日圓,但在疫情緩解後迅速恢復元氣。掛札的堅持與員工的團結,成為地方企業抗疫的範例。而即便在物價高漲、成本倍增的當下,他仍未中止每週六的吃到飽食堂。他說:「這是對顧客的回報方式,也是岳父留下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