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熊就能招攬觀光? 不必過分期待,從日本前例看品牌效應

談到貓熊外交最有名的就是田中角榮與周恩來在 1972 年中日建交之後,送了兩隻貓熊給上野動物園,在當時引發日本全國的「貓熊熱」,也意外生成了一句語帶揶揄的日文「客寄せパンダ(攬客貓熊)」。字典是這麼解釋這句話:「貓熊在動物園裡,只要靠著話題性以及萌樣,就能招攬大量的遊客,語氣中帶著否定與嘲弄的意味。」日本現在全國總共有 10 隻貓熊,貓熊最多的和歌山 Adventure World 順利地培育出 6 隻熊貓,但是不論名聲與人氣還是比不過上野動物園的力力、真真與香香,探究原因,動物園的「貓熊」其實也有第一品牌效應。

日本人不知道有個精力充沛的貓熊爸爸
2018 年上野動物園貓熊寶寶香香誕生的時候,日本全國媒體就像是當年上野動物園剛送來一對貓熊一樣,近乎瘋狂的貼身報導。甚至媒體說「這是 29 年來上野動物園成功培育出熊貓寶寶,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殊不知住在和歌山 Adventure World 的永明,在 18 年間已經成功的培育出 16 頭貓熊寶寶,這些小貓熊根據日中研究協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就陸陸續續被送回中國四川,現在只留下四隻貓熊女兒還有永明的另一半良浜一起住在和歌山的 Adventure World 。日本人會忘記和歌山這個多產的貓熊家族,主要還是因為在日本人心中早就把「上野動物園」與「貓熊」畫上了等號。

貓熊界的成吉思汗 每三年生一子
在沒有網路通訊的 70 年代,只要媒體報導,大眾的目光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再加上日本人有一種特別的民族性:「大家都做了,我好像不這麼做也不行」,上野動物園的貓熊熱,就這麼被炒了起來。當時,蘭蘭、康康第一次與日本大眾見面那天,上野動物園排了將近一公里長的人龍, 5 萬 6,000 人等了 3 小時只能看到貓熊不到 30 秒的時間。過年 22 年後,和歌山的 Adventure World 也開始培育貓熊,接著幾乎每 1 ~ 3 年和歌山 Adventure World 就會傳出貓熊懷孕生子的消息,這樣的繁殖速度與中國合作貓熊研究的其他國家相比,堪稱世界第一。

精力旺盛也抵不過第一品牌效應
即便如此和歌山的貓熊家族們,還是沒辦法吸引媒體的興趣。大部分的日本人依舊覺得要看貓熊就要去上野動物園。就拿前年( 2017 )年貓熊寶寶香香從誕生到與大眾見面,日本媒體熱烈的報導,不只是和歌山的永明貓熊家族要吃醋,就連生下香香的貓熊爸爸力力,也被媒體忽略。所有媒體報導的焦點幾乎就鎖定在香香與貓熊媽媽真真身上,這種現象也讓很多動物專家擔心「在動物園還有許多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像是在上野動物園入口有手邊,有一種只產在小笠原島的紅頭黑林鴿( Columba Janthina Nitens )現在全世界只剩下 40 隻,是日本的天然紀念物」。這些紅頭黑林鴿,經過上野動物園工作人員培育繁殖之後,現在集中在這裡生息,可是在日本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一件事,即便他們的家就在上野動物園大門入口的右手邊,大部分的遊客還是無視的穿了過去,著魂般的往貓熊的家擠。

送貓熊到借貓熊 中國每年荷包賺飽飽
自從 1981 年中國簽署了華盛頓公約之後,中國「送」貓熊的外交手段就改成了「借」貓熊的商業行為,現在對於世界其他各國,中國都會以「共同研究」以及「繁殖」的目的將貓熊「借」給這些國家,日本借一對貓熊夫妻,每年就要付一億日圓的「租借費用」給中國政府。貓熊的確長得又萌又可愛,但是對於動物園來說,動物園要傳達給市民的訊息究竟是什麼?如果真的想要發展經濟,已經不是第一品牌的「經濟市場」來說,後發品牌真的能夠發揮多大的經濟效果?日本的前車之鑑,或許可以發人省思。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