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本又愛又恨的中國爆買與倒賣

對於一個國家的觀光發展,爆買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如果不是爆買而是倒賣,那對於企業可能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像日本最近發生一起事件,就引發日本社會的熱烈討論。今年三月底京都高島屋發售一款由日本已故的畫家中原淳一所畫的少女Lorina為原型的人偶。這個人偶高64公分,由京都知名的玩具製作公司VOLKS製作。這套被稱為Super Dollfie系列的人偶,每一尊都得經過手工精心打造,無法大量生產。
這一次的Lorina系列於京都高島屋限量100尊,而且每一尊售價高達12萬4,200日圓。也因為量少稀有,所以在市場上一直都是搶手貨。但就在同一天,中國的淘寶已經出現同款人偶上架,每一尊賣價人民幣8,650元(將近15萬日圓),才發現原來當天現場100尊的買家都是同一個人。
排了50人 才發現付款的都是同一人

事件的發生是這樣子的。發售當天,百貨公司還沒開始營業,門口就擠滿排隊的人潮。由於一個人限購兩尊,工作人員在發號碼牌的同時,發現隊伍前50名每個人都要買兩尊Lorina,於是號碼牌發到50號就結束。等到開始販售後,高島屋的人發現都是同一名男子用現金,繳付每一個人的費用。工作人員開始起疑,難道這個人是來倒賣的倒爺嗎?但考量他並沒有任何違法之處,還是決定依照約定出貨。同一天,中國淘寶同款人偶上架,每一尊賣價多2–3萬日圓!
日本爆買掃貨銷售旺 卻讓日本企業在中國苦哈哈
據日本政府統計,自2009年開放中國自由行之後,訪日的中國觀光客就從過去每年50萬人,年年呈倍數增長。中國觀光客每人每次平均消費金額約23萬日圓,以購買家電、化妝品以及藥品的項目最多。他們消費力驚人,一進藥妝店、電器用品店,就把貨架上的都掃得一乾二淨。這就是日本流行語「爆買」的由來。

在日本商人開心地看著報表天天攀升同時,令人不太開心的事情逐漸出現。因為中國禁奢令的公布,從2017年開始「爆買」降溫。日本企業發現,一些高品質的商品,被大量的購入中國,然後透過網路電商平台轉賣。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化妝品大廠,像是資生堂、高絲以及寶麗。這種倒賣方式,讓日本總公司的營業額屢創新高,其貢獻者就是來自中國經營電商的經營者,卻多少影響中國當地的銷售。
倒賣遊走灰色地帶 只為中國客生產甘冒企業風險
這些倒爺們,透過日圓以及人民幣之間的匯差,鎖定高單價商品大量蒐購,待回國後上架到電商平台銷售。從日本法律來看,是遊走在灰色地帶。所以日本這些高級化妝品大廠,也只能透過強化生產線,提高生產量來因應。但是,這同時隱含了一個危機,一但中國消費者的嗜好風向一轉,到頭來最倒霉的還是這些為了增加產量,投入設備擴建的廠商們。

雖然廠商們也看清楚這樣的套路,畢竟來者是客,也不能把客人推到門外去。於是,他們現在也只能消極地作法,以每人每次限購商品的規範,降低這股潮流帶來的風險。只是,經過了京都高島屋的人偶購買事件之後,似乎也證明了這樣的規定還是有可突破的對策,而這種無限循環的怪圈,一時半刻也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