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螢光棒的演進 從冷戰時代的科技到當代偶像演唱會的必備道具
在秋葉原的地下偶像演唱會裡,追星族們手拿著螢光棒跳舞的畫面,早就成了這裡的定番。如果沒辦法用兩支螢光棒舞出最美妙的軌跡,就沒辦法稱得上偶像的鐵粉。這種透過化學反應發光,充滿娛樂效果的螢光棒,居然跟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的太空主權爭霸戰有關。這項技術最早被寫在 1960 年代美國 NASA 的阿波羅計畫裡,當時科學家們被要求,必須要研發出一款不需要用火或是電力,就能夠發光而且不會發熱,方便太空人使用的照明設備。NASA 的科學家從螢火蟲透過將體內的兩種物質與氧氣混合產生反應而發光的原理,發明第一代的螢光棒,這種螢光棒不但不怕水,而且使用非常方便,只要讓兩種不同液體混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光線,適合軍隊演訓或是露營,沒多久這款螢光棒就在美國的軍方以及民間普及開來。
從魚餌到手環 螢光技術在日本的創新應用
就在這個時候,1977 年日本化學發光的創業者原田士郎在美國總領事館看到了一本螢光棒的型錄。當時他眼睛一亮,認為這款商品在日本會有巨大的市場機會。為了把握這個商機,原田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 1982 年的時候,一個人飛到美國,找到了這家擁有螢光棒專利的公司,跟他們簽下了日本的獨家代理權。 他把這項技術帶回日本之後,先運用在釣魚的魚餌,在他所創立的日本化學發光公司開發出了一款稱為「化學螢火蟲」的夜間魚餌,還有一款夏天廟會可以給小朋友帶在手上把玩的螢光手環。後來化學螢火蟲在釣友之間傳出,晚上使用更容易讓魚兒上鉤,後來成了夜釣的必備工具。其實這種螢光道具的發光原理不難,只要把兩種物質分開放入一個有隔層的容器裡,當使用的時候只要折破隔層,讓兩邊的化學物質混合就能發光。
螢光棒於演唱會的革命 西城秀樹的創意與聲光效果
不過由於螢光棒的商標已經被美國公司註冊,所以原田在日本只能把螢光棒改名成「ケミカルライト(化學燈)」,後來螢光棒被運用在歌手偶像的演唱會上,則是要拜西城秀樹的創意,西城秀樹在他的演唱會中,都會要求粉絲們能帶上一把小型的手電筒,在智慧手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手電筒是歌手們與粉絲們同樂的重要連結。後來,原田的螢光棒,不但不像手電筒那麼沈重,而且想用的時候,只要把螢光棒對折,打破兩種化學物質的隔層就能發光,而且可以分別發出紅、黃、綠、橙,各種不同顏色的螢光棒,也意外地為演唱會增加不少聲光效果,從此螢光棒的銷量開始年年上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