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妝連鎖店市場規模超過七兆日圓 百貨通路望塵莫及

最近日本的零售通路正在發生大變革,除了已經連續上了好幾星期版面的三大超商,他們現在正為了究竟該不該保持 24 小時營業?還有每天過度進貨造成食物浪費的飯糰、便當可不可以在過期前用打折、特價的方式賣掉?傷透腦筋。另外一個日本大型零售通路「連鎖藥妝店」也正在悄悄地進行合縱連橫的整併,中港台觀光客到日本經常消費的松本清(Matsumoto Kiyoshi )正是這一波大型整併戰火中的主角之一,現在這波戰火似乎也開始延燒到台灣。

中國爆買潮降溫 藥妝連鎖通路面臨成長天花板
到日本旅行大概不外乎三件事情:料理、溫泉、買東西,尤其到藥妝店掃貨幾乎成了許多外國觀光客們的固定行程。2018 年日本全國的藥妝連鎖店的市場規模超過 7 兆日圓,但是這些藥妝連鎖通路卻因為通路的擴張過快,每家門市又得配置固定的藥劑師駐店,使得藥劑師人才短缺,造成人事管銷成本大幅增長。再加上去年中國宣布管控電商代購,讓過去支撐這些藥妝店最大的主力「中國代購團」突然間消聲匿跡,使得幾家以外國觀光客為主的都會型藥妝連鎖店,從今年年初開始業績連續四個月呈現下滑。而位在郊區型的藥妝連鎖店也因為人口衰減,藥妝店也開始賣起藥妝以外的雜貨,讓消費者一次到店就能滿足所有的需求。

日本第一藥妝連鎖通路即將誕生 門市超過三千家
前幾天日本全國藥妝連鎖店排名第七的 Cocokara Fine Inc 宣布與排名第六的杉藥局經營整合,這兩大連鎖藥妝通路如果順利整合,不僅全國門市數量將高達 2,544 家,營業額也將高達 8,889 億日圓,將會遠遠超過第一名的 WELCIA 成為日本最大的藥妝連鎖通路。但是就在 Cocokara Fine Inc 發表這個訊息不到兩天,排名第五的 Matsumoto Kiyoshi 也宣布將與 Cocokara Fine Inc 進行業務經營整合,如果 Matsmoto Kiyoushi 與 Cocokara Fine Inc 如果整合成功,營業額將衝到 9,764 億日圓,連鎖門市數量也會突破 3,000 家以上。所以不論 Cocokara Fine 最後跟哪一家連鎖通路合作?或是最後三家整合成一家超大型的藥妝連鎖通路,都會讓日本的藥妝通路市場發生重大改變。只是令外界不解的是,為什麼杉藥局以及 Matsumoto Kiyoshi 都屬意與排名在他們之下的 Cocokara Fine Inc 合作呢?或許可以從 Cocokara Fine Inc 的幾個特色說起。

小蝦米立大功 處方籤藥局成了關鍵少數
在日本全國擁有 1,354 家店鋪的 Cocokara Fine 所有的店舖大都集中在關東、關西地區,他們把門市集中在東京以及大阪的大小車站附近,這對於屬於郊區型店舖的杉藥局或是有五成以上門市都只在關東地區開店的 Matsumoto Kiyoshi 來說,可以立刻補足他們在全國門市版圖上的不足,尤其最近關西地區的外國觀光客明顯增加,對於強化關西銷售網路有很大的幫助。同時 Cocokara Fine 最初是以具有可以處理醫院處方籤的特約藥局身份轉型進入連鎖藥妝市場。所以不論是藥劑師的人才或是處理處方籤的 Know-How 能力都是其他大型連鎖藥妝店所不足的。

少了創業者色彩 什麼事情都好談
另外一個原因也很重要,就是 Cocokara Fine 從 2008 年開始整併關東、關西地區的中小型藥妝連鎖店,到了 2013 年旗下已經整合了 6 家公司, 2018 年為了要進入郊區的綜合超市通路,於是與幾家大型的超市通路結盟。從這些過程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家沒有濃厚創業家色的公司,他們不像其他藥妝連鎖通路有那麼多的家族或是創業者的包袱,這群中小型藥妝店聯軍藉由不斷的整併結盟才能走到今天排名第七的地位。所以不論是杉藥局或是 Matsumoto Kiyoshi 都願意跟他們積極合作。

日本藥妝連鎖店進入台灣有門檻 熱銷商品難獨賣
日本藥妝通路的市場規模從 2000 年的 2 兆 6,630 億日圓,成長到現在的 7 兆 2,744 億日圓,20 年內的成長比例將近 2.7 倍,2018 年的市場規模也首次超過日本的百貨通路。現在這場戰火也延燒到台灣,過去台灣的藥妝店以老牌的屈臣氏以及統一旗下的康是美為主,後來 2011 年以進口日本藥妝的代理商轉型開店的日藥本舖引入日系的藥妝銷售模式之後,日系藥妝店的戰火正式在台灣開打。 2012 年三商行與 Tomod’s 的母公司住友商事共同出資成立三友藥妝股份有限公司,引進 Tomod’s 藥妝店進入台灣。到了 2018 年除了知名的 Matsumoto Kiyoshi 之外,來自北海道札幌的札幌藥局也紛紛前來台灣設點。不過這些跨海而來的日本藥妝店,由於台日之間對於藥妝商品的管制規定標準都不一樣,使得他們沒有辦法把日本的藥妝原樣照搬到台灣販售,各家的商品線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變化,唯一不同的或許只有部分在台灣推出自有品牌商品( Private Brand )可以強化營收的效益,這場藥妝店的戰爭還會怎麼打?可以繼續觀察。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