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一系日本皇室 政教分離後的角色

2019 年 4 月 30 日是日本兩百年來又一次天皇生前退位的日子,上一次天皇讓位是在 1817 年由光格天皇讓位給仁孝天皇。不過,不同於過去天皇讓位,這一次天皇生前退位,在日本國內從皇室到民間對於整個儀式的屬性該怎麼定義,直到現在還是沒有任何定論。會有這樣的爭議,最主要的是日本從二次大戰戰敗之後由麥克阿瑟帶領的同盟國佔領軍要求日本進行全面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求必須要「政教分離」,在二次大戰之前日本天皇以「現人神」的身份獲得統治地位。但是麥克阿瑟認為戰後日本必須要重新制定憲法,把日本從帝國制度轉型為自由民主國家。

麥克阿瑟要求政教分離 三大神器沒有定論
日本也依照盟軍的要求,順利地制定了新憲法,成功地從帝國制度轉型到自由民主制度。但是,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那就是天皇的象徵地位與天皇在日本神道的角色該區隔到什麼程度?駐日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 GHQ )認為日本皇室傳位的三大神器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必須廢除,但是當時負責交涉的日本法制局幹部井手成三主張,所謂「神器」指的不是 God treasure 而是 Sacred treasure ,但是 GHQ 認爲這只是狡辯之詞,即便是 Sacred 還是有 Religious (宗教的)意義。三大神器的爭論不只發生在 GHQ 與日本法制局之間,即便當時的日本國會意見也是壁壘分明。不過,最後這個問題,被一直擱置沒有處理,直到裕仁天皇駕崩,明仁天皇接任的時候,三大神器的問題又重新浮上檯面。

竹下登內閣認為 天皇代表國家象徵
在明仁天皇「即位禮正殿之儀」的式典中,直接承襲了戰前的模式接受從天照大神萬世一系傳承下來代表正統皇位的草薙剣、八咫鏡以及八尺瓊勾玉的三大神器,當外界質疑這樣的繼承方式是否違反日本新憲法上明定「政教分離」的原則,當時的竹下登內閣則是根據戰後的「皇室經濟法」解釋:「三大神器屬於皇位傳承的歷史器物,所以在特性上具有公務特性,可以被認定為國家行事與宗教無關。」不過在儀式上還是做了部分的修正,當新天皇依循「即位禮正殿之儀」坐上高御座皇位的時候,天皇使用的御璽、國璽與三大神器被同時並列放置,避免政教不分的爭議。

日照大神傳授三大神器 確保天皇崇高地位
其實這三大神器在日本神道的說法中,各自都是具有神性的神體。這三大神器由天皇家的先祖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帶到人間之後,代代相傳成為正統皇位的信物,即便在公家武家互相鬥爭,出現了南北朝兩位天皇的時候,三大神器依舊是天皇正統皇位的信物。平常這三大神器供奉的地方也都不一樣,「八尺瓊勾玉」放在皇宮內,「八咫鏡」放在伊勢神宮而草薙剣則是擺在熱田神宮裡。為了讓退位以及即位大典順利進行,明仁天皇在退位典禮之前,趁著前往各個神宮祭拜先祖諸神的同時,也陸續將神器請回皇居。不過這一次明仁天皇選擇生前退位,所以也讓整個皇位交接必須從 4 月 30 日上午就開始舉行從「退位禮正殿之儀」、「劍璽等承繼之儀」、「即位禮正殿之儀」到「即位後朝見之儀」總共有十一道儀式,整個儀式要持續到 5 月 1 日中午為止。

預算分配沒有基準 內廷費與政府預算界線難分
不過這些皇位交接儀式所需要花費的費用高達 16 億 5,300 萬日圓,這當中光是重新修繕登基用的皇位(高御座)就要花掉 5 億日圓。這個高額的費用出處,有些是符合憲法規定的國家儀式,所以可以透過政府撥款,但是有些又是得從天皇家的內廷費支付,但是如何裁定預算的分配標準卻沒有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除此之外,「承繼之儀」不准許女性皇族觀禮的規矩以及充滿神道色彩的大嘗祭究竟該不該由政府提撥預算執行等等,也都再次把日本天皇在神道與國家象徵的兩個角色之間一直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重新挖了出來。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