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靠國民年金養老? 至少還要有兩千萬日圓的存款

上班族退休之後,究竟身邊要準備多少存款才能夠安安穩穩地終老?日本金融廳這個月初發表了一份報告書建議:日本國民退休之後至少要有 2,000 萬日圓以上的儲蓄才可能安穩的過完一生。這個報告書一出來,立刻在日本國內引起熱烈討論。日本從 1961 年實施國民年金制度,制度中規劃從每個國民每年所得當中提出一定比例做為國民年金的基礎,同時分成老年給付、殘障給付以及遺族給付三種。現在只要年過 65 歲就可以支領老年年金,平均一對夫妻每個月可以領 21 萬日圓。問題出在當時制定這項政策的時候,日本國民的平均壽命:男性 65.32 歲,女性 70.19 歲。現在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資料,日本國民的平均壽命:男性 81.09 歲,女性 87.26 歲,日本國民的壽命提升了將近 20 歲。

高齡少子化 勞動力年年衰減
就在日本社會進入超高齡化的情況下,年金制度依賴的年輕勞動人口卻持續下降,日本的年輕人晚婚、不婚、不孕、少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預估 2055 年日本人口將不到一億人。也就是說,未來日本人口結構會是一個明顯的倒金字塔型,上層有一大層高齡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原本應該支撐這群高齡社會的勞動主力卻越來越單薄。顯然這群年長者想要單純依賴國民年金養老已經越來越不可行,在這個問題的相互影響下,才會出現日本金融廳的外部專家會議提出這份「老後資產至少要準備 2,000 萬日圓」的報告書。

國民年金出現問題 節儉悖論就會成形
雖然在金融廳的報告裡也提到 2018 年日本高齡夫婦的存款平均額度在 2,344 萬日圓左右,看起來似乎符合老後資產 2,000 萬日圓的標準,但是卻有可能是部分高資產的家庭把平均值往上提升。高齡化的問題帶給社會的衝擊還不止如此,當高齡族群意識到光靠國民年金沒辦法養活自己一輩子的時候,除了儲蓄之外勢必會選擇節約消費,一旦這個循環啟動之後,凱恩斯經濟學上的「節儉悖論」就會出現:因為經濟不景氣所以每個人縮緊荷包預算,又因為大家都選擇鎖緊荷包預算,使得社會經濟景氣更加惡化。

從解決高齡化 轉換到如何改變思維
這麼看起來面對整體高齡化社會是否就只能悲觀的束手無策?或許德國、法國的例子是可以參考的,在德國 65 歲以上的人口從 1995 年的 15.4% 上升到 2017 年的 21.2% ,而法國高齡化的速度也很快,65 歲以上的老人從 1995 年的 14.8% 上升到 19.2% ,但是德法的高齡家庭儲蓄率卻沒有因為高齡化而發生太大的變動。主要是德法兩國發現勞動力下降之後,立刻改變了過去因為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實施的鼓勵年長者提早退休空出職位給年輕人工作的政策。在政策上轉變成獎勵企業雇用高齡員工,同時鼓勵高齡者延後退休年齡。

面對人生 100 年時代 複數職涯能力成了關鍵
同時,德國將老年年金的給付年齡從 65 歲調高到 67 歲,有效促進了 55 歲~ 64 歲的就業率,政府還鼓勵民眾自行購買老年保險,額度不足的部分再由政府的年金支付。台灣國民年金制度的複雜度除了同樣有著高齡少子化的背景之外,制度本身另外還背負著歷史以及政治的角力影響,很難與日、德、法國家放在同一個水平比較,但是有一點可能是共通的:提升高齡者的就業機會、延長工作年限,似乎勢在必行。面對人生 100 年時代的百歲人生,似乎得要打破過去:「成長、學習、就業、退休」一段式的傳統思維,將 100 年的人生重新展開,從 50 歲之後發展第二、第三職涯或是興趣,才是老後真正的保障。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