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氣要的夠長 日本傳統藝術藉由數位轉型拉出長尾效應

日本有一種稱為「講談」的表演,有點類似中國的「評書」,這個大概興起於江戶時代中期的大眾娛樂項目,一直到幕府末年進入明治維新的時代走到了巔峰,當時以表演講談為生的講談師大約有 800 名以上。講談師的表演形式就是「說」,像我們習慣的聽相聲一樣,一群人坐在舞台底下,講談師則是坐在舞台正中央,拿著扇子開始論古道今,段子內容大部分集中在幕府時代的戰役、政爭以及民間流傳的妙聞軼事。這在娛樂工具不夠發達的幕府末年,成了大眾最重要的休閒節目。但是,當現代娛樂載體日新月異,電視、收音機、電腦、手機,衍生出了 YouTube, Podcast 等等既可聽又可看的工具之後,現在聽講談的人數也慢慢的變少,就連講談師也剩下 80 名不到,尤其是從疫情蔓延開始,這種大眾集會表演的場合被要求暫停演出,讓這群講談師們的舞台被硬生生的攔腰砍斷。

疫情限制了現場表演 那就轉到線上吧!
就在講談師們困坐愁城的時候, 2020 年 2 月一名叫做神田伯山在 YouTube 開了一個講談頻道,透過與現代技術結合,用數位轉型承續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令人意外的是,神田伯山這個 YouTube 頻道才半年左右的時間,已經累積了超過 14 萬人次的訂閱。尤其隨著緊急事態宣言解禁之後,講談說書的活動重新啟動,只要有神田表演的場次,門票幾乎立刻秒殺。神田伯山說:「當時只是想讓更多人知道『講談』到底是什麼樣的表演形式?讓他們可以喜歡上講談。」其實神田伯山在開設 YouTube 頻道之前,就經常在電視台以及電台出現,選擇 YouTube 的背後也有他的戰略企圖心:「講談每次表演的時間長度大約 30 分鐘~ 40 份鐘左右,但是電視、電台頂多只能維持在 10~20 分鐘左右的長度,沒辦法完整表達出講談的魅力, YouTube 恰巧彌補了這個缺憾,題材上也可以更加活潑不受拘束。」神田伯山認為能不能在電視露出,必須要看運氣,但是在 YouTube 想要受到歡迎,憑藉的全都是實力。

講談要說的好 平易近人最重要
日本的講談界,就像歌舞伎一樣,有襲名制度。各個流派有著不同的表演方式,神田派屬於當中的一支,原名古館克彥的神田松之丞,在今年二月以 36 歲年紀襲名成為第六代的神田伯山,引起各界的關注。第六代神田伯山的師父神田松鯉說:「神田伯山的特色在於能夠把講談說得平易近人,有一次看他在一所小學表演的時候,把歷史故事說得活靈活現,讓一群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就可以知道他已經抓到了講談的精髓」神田伯山說:「其實我只是潛意識裡,希望把講談的入口做得更寬更大些,現在放眼望去日本的落語、漫才這類的賣藝人不少,光是落語家就超過 900 人,如何讓講談的表演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成了我每天思考的重點。」

不拘泥傳統框架的表演藝術 才能生生不息
對於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科技接軌,神田伯山有他的一套想法。「今年遇到疫情這樣的災厄,剛好是讓日本傳統文化重新思考的時候,過去都以為傳統文化只要守住一方淨土就能保持安泰,現在的思維反而要更靈活的機動對應,尤其是要讓年輕人真心地接受這些過去維持下來的好東西。」神田伯山認為:「不管哪個時代,什麼行業,都不該追逐一時之間的璀璨,而是要能夠有長久持續的續航力。就像笑福亭鶴瓶經常掛在嘴上的『人氣要追求的不是高而是長!』,利用電視、電台以及 Youtube 或是 Podcast 就是要把講談,細水長流的持續做下去,直到存在價值浮現出來。」過去來聽講談的大都是年長的老先生老太太們,現在已經有不少的 20~30 歲左右的年輕女性,走進講談的表演場裡,聽著神田伯山在台上說古論今,這項差點就消失的日本傳統藝術,神田伯山似乎重新點燃了復興的火光。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