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該怎麼讀 日台的表音文字有著類似的 DNA

隨著中國強勢推廣羅馬拼音,過去流行在華語圈的注音符號知道怎麼使用的人群越來越少,目前大概就只有台灣以及少數的香港人會用。這也意外地讓注音符號成了台灣人公開密碼,偶爾在網路上可以看到ㄅㄆㄇㄈ的對話也總能讓人會心一笑。在日本也有類似注音符號的標注方式,被稱為「振り仮名(振假名)」,這些標注在漢字旁邊的「注音符號」同樣也在日本文學界引起爭論,有學者甚至把這一串的注音符號稱為「一長條黑色的蟲子」。

平假名片假名 負責把聲音表現成可以書寫的文字
當年從中國東傳而來的漢字,走進日本社會之後,日本人整理發展出「平假名」以及「片假名」,當時「平假名」是給女性使用,而「片假名」則是男性專用的文字。當假名把口語的日語文字化之後,「漢字」該怎麼讀卻還是困擾著當時的日本人。由於「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而「假名」則是表音文字,這兩套不同系統的文字符號卻意外地透過「振假名」融合在一起。

帶了中國古書不會讀 乾脆直接加註注音比較快
日本平安時代,透過遣唐使帶回了許多中國古籍,但是這些用中文寫成的古書,對於日本人來說,會有相當程度的閱讀障礙,於是日本人發展出了標註「訓點」的做法,也就是在中文文體中,加入「假名」讓整段文章用日文讀起來能夠變得通順易懂。這些原本加註在漢字之後的綴尾假名,後來漸漸的依附到漢字身邊,形成了「振假名」的原型。到了江戶時代,通俗小說開始在民間流行,對於漢字的運用也不像過去貴族之間那麼刻板僵化,於是開始出現了漢字邊旁的假名呈現出另外一個意義的表現形式,例如「地球」標註成「ほし(星)」,而把「時間」標註成了「とき(時)」這樣的運用,直到現在也經常出現在流行音樂的歌詞裡。

提高民眾的讀書認字率 漢字旁的注音不可少
進入了明治維新,大量出版印刷品紛紛出爐,但是當時日本人整體的漢字識字率還是非常的低,為了提高民眾的閱讀能力,這些書籍包括報紙大都會在漢字旁邊加註「振假名」,從結果來看的確提高了民眾閱讀的意願,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引發部分學者的反彈,當時知名作家山本有三在他的「振假名廢止論」的文章中,就主張想要提高民眾閱讀能力,根本作法應該是普及國民義務教育,而不是用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把「一長條黑色蟲子」掛在漢字旁邊。後來日本戰後的國語文教育改革,就是依循山本有三的主張,核定了常用漢字表之後,規定原則上廢止漢字旁加註「振假名」。現在除了一些給小朋友或是外國人的印刷品之外,就只有在人名拼音上,會要求同時寫上讀音的「振假名」。其餘的就是一些文學作品或是歌曲,特意在讀音以及漢字上作出特別表現才會出現振假名。

中國改用羅馬拼音 注音符號在台灣被保留
相對於「振假名」,台灣所實行的注音符號則是從中文的篆書發展出來的表音文字,但是跟日本假名的不同在於注音符號並不是音節文字,所以必須由 1~3 個符號才能組成一個漢字的發音。這些在清末民初的學者章炳麟、周樹人、吳敬恆的推動上逐漸成形,國民政府在 1930 年制定成全國標準,並且推行到小學的基礎教育中,但是後來因為國共內戰,共產黨取得中國政權之後,改推羅馬拼音,使得注音符號現在只有台灣以及部分香港人懂得怎麼使用。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