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江戶時代的紅燈籠是店家招牌 二戰之後成了居酒屋的代名詞
隨著日本社會逐步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方向發展,居酒屋門口的紅燈籠總算又開始亮了起來。講到居酒屋,大家印象中的居酒屋,都得在門口掛上一盞紅燈籠,要不然就沒有居酒屋的氛圍。在台灣也有不少的日本居酒屋或是拉麵店,也都會掛上紅燈籠,畢竟像不像三分樣。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居酒屋與紅燈籠畫上等號,其實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在江戶時代以前,紅燈籠代表的是驅魔避邪,跟居酒屋沒有什麼關係。新宿御苑附近有一家二戰之後開幕的居酒屋老舖叫做「紅燈籠」,現在的老闆春山仲培今年 50 歲已經是第四代傳人,據春山老闆說:「當時會取紅燈籠的名字,也只是要讓客人容易記而已。」
戰後新宿黑市的小吃攤 紅燈籠成為象徵
根據早稻田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橋本健二的研究,日本剛結束二次大戰沒多久,包括東京在內的許多都市,都還是滿目瘡痍,到了晚上更談不上路燈這些公共照明設備。許多人推著推車放著爐灶以及碗筷桌椅,在被炸毀的車站附近,擺小吃攤賣些湯湯水水的餐點還有便宜釀造的燒酒,這些攤子為了照明,會掛起燈籠,一方面招攬生意,一方面也讓客人吃飯用餐的時候能夠方便點。新宿車站西口的「思い出横丁」附近曾經是當時東京最大的黑市集散地,戰後的日本人,為了生活,會把一些來源不明的商品,拿來這裡交易。換了錢就會在掛著紅燈籠的小吃攤,叫碗拉麵順便喝個小酒。漸漸的「紅燈籠」就與「大眾酒場」或是「居酒屋」劃上等號。
江戶時代的招牌 沒點燈籠就是打烊
岐阜市歷史博物館的大塚清史館長說:「江戶時代就開始有店家會在門口掛上紅燈籠,但是不像現在僅限於居酒屋。」大約在 18 世紀中後期,當時的江戶街頭會出現在長條圓形的紅色燈籠,店家會用毛筆寫上店裡販售的各式商品,這些燈籠也被稱為「看板提燈」。如果從歌川廣重的「木曽海道六拾九次之内 関ケ原」的浮世繪上看,就可以找到在人來人往的交通要衝上的茶屋門口上有著一盞掛著「名物 佐藤麻糬」字樣的紅燈籠,當時的紅燈籠有點像是現在日本餐館門口的暖簾,只要燈籠展開亮著,就表示營業中,如果燈籠收起來就表示已經打烊。這時候居酒屋還沒有在日本社會出現,紅燈籠只是日本街坊商店招攬客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