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日本職場的新挑戰 如何在不依賴酒精的情況下增強團隊凝聚力?
日本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年代中,有一個將「喝酒(飲み)」與「communication(溝通)」合併再一起的名詞叫做「飲みニケーション」,這個詞首次在全國性主流媒體上出現是在1982年夏天。當時日經產業新聞在一篇題為「ノミニケーションでQC」的文章中介紹了位於北關東的札幌啤酒工廠每月兩次舉行的員工啤酒派對兼親睦會。在會中,員工們邊喝啤酒(可能是公司自家產品)邊討論改進工序的方法,這給工作場所帶來了活力。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幾乎就是公司內訓的變體,但是當時間來到了令和年代之後,這樣的文化已經開始被年輕人放棄,對他們來說這種上班時間外的溝通,不但沒有效率而且也沒有意義。其實,日本人喜歡透過喝酒萊喬事情或是促進內部融合的做法,早在14世紀的室町時代就已經開始盛行。換言之,飲みニケーション是日本傳統社交習慣之一,多年來在職場與學校等場合中被用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戰國時代以來的日本飲酒文化與職場溝通的演變
根據日本的歷史學家呉座勇一指出,戰國時代一個來自歐洲的宣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就寫過日本自室町時代起,每晚的宴會讓飲酒量大增,而且與歐洲人不同,日本人將相互敦促喝酒並醉酒視為榮譽而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自80年代末期起,日本的企業社會開始積極看待「飲みニケーション」,把這一件事情當作是上司對下屬的一種有效培訓方式。當時流行上司在上班時間嚴詞批評下屬的失誤,但是下班後則與下屬們一起吃晚餐,談論自己年輕時的失敗經歷,同時給予鼓勵與建議,藉此維持良好的上下關係。在昭和那個年代,「參與感」指的是對組織的依戀。人們重視的是忠誠心。因此,當上司說「一起去喝酒吧」時,員工會立刻回應「好的」或「謝謝您」,這顯示了高度的忠誠。
令和時代的日本年輕人 排斥職場飲酒文化
不過當時間推進到令和時代,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最近,不喝酒的年輕人逐漸增加,加上健康意識的提高,即使能喝酒也選擇不喝或只喝少量的低酒精飲料。對令和世代的年輕人來說,不喝酒或是少喝酒,不僅是因為不想喝醉,很多人也不喜歡看到別人喝醉。這是因為他們排斥清醒與醉酒之間的反差。畢竟喝酒的確會影響認知能力和判斷力。如果一個人喝醉了,即便平時是個工作能力強、可靠的上司,一旦醉後展現出不同的一面,很多年輕人會突然間失去了對上司的「崇拜」與「尊重」。而且那些選擇不喝酒的年輕人,他們更偏好冷靜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