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冰店的冰旗原本是產地證明書?!
夏天的日本有兩項代表性的標誌「花火與冰旗」。說到日本人吃冰的歷史可以從明治維新切分成兩個階段,明治維新之前冰品屬於皇室貴族的奢侈品,過去的製冰技術不像現在那麼發達便利。從平安時代(西元 11 世紀)開始,京都皇家會準備一個「冰室」,每年冬天將泉水灌入冰室中結冰之後,等到夏天的時候才拿出來食用。平安時期的女作家清少納言在他所著作的「枕草子」上就寫過這麼一段話:「拿出冰室削成的冰,放進金屬的碗裡,淋上熬煮的漿液食用」。到了江戶時代,位在日本海的加賀藩前田家,也出現了派所屬官兵扛著冰上貢到江戶城,呈貢給幕府將軍的記載。
一個冰塊要價 30 萬日圓 除了進口沒有其他方法
在幕府時代日本庶民想要在夏天吃到冰,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直到江戶末期,大批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以及醫生為了要診治病患,希望能夠找到大量的冰塊供應,無法生產冰塊的日本,只好仰賴從美國波士頓透過海運進口冰塊。當時一塊大約是一打啤酒箱大小的冰塊,要價超過 30 萬日圓,但是市場依舊是供不應求。日本實業家中川嘉兵衛看到這個狀況,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在日本直接生產冰塊供應給市場?他從東京出發往東北,沿路尋找各種可能性,但是當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那麼方便,即便找到了可以大量供應冰塊的冰室,周遭也不一定有好的運輸工具可以運用。直到他走到北海道函館五稜郭,發現這裡因為天氣寒冷,冰品不僅質地乾淨而且也比本州的冰塊來得厚實,再加上旁邊有一條龜田川連結函館港,恰好可以透過蒸汽船,快速將冰塊經由海路從橫濱港送入東京。
函館冰掀起吃冰熱潮 關東關西吃法不一樣
於是中川嘉兵衛開始在東京大量的販售「函館冰」,也在東京掀起了一波「刨冰」熱潮。由於東京這一波的刨冰潮主要是來自北海道的天然冰,這種天然冰屬於多結晶體,所以即便削得很薄,也不容易融化。所以東京人會把所有的材料,像是紅豆泥或是酒麴之類全都放進碗裡,最後才在上面蓋上一層綿綿的雪白刨冰。但是關西人的吃法則是延續從平安時代留下來的傳統,先把刨冰放在碗裡,再淋上各種植物熬煮的漿液。不管哪種吃法,中川嘉兵衛在日本全國引起了冰店旋風,他所販售的天然冰也以「函館冰」打響了名號,接著市場競爭開始白熱化,他設計了一面寫著「函館冰」的旗幟,讓使用「函館冰」的店家掛在門口以資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