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賣菜郎 唯有賺錢才是改革的王道!

最近不管在台灣還是日本,「賣菜郎」似乎成了顯學?!不過日本的賣菜郎是真的年輕人從農業創新的角度去思考未来農業的出路。左今克憲是一個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從小他出生在一個複雜的家庭,屬於非婚生子女的他,靠著媽媽的陪伴長大。一直到進了大學,他還找不到人生真正的目標。有一年暑假,他從東京騎著摩托車要回福岡的老家,沿途看到逐漸老化衰退的日本田園風光,心裡有著淡淡的悲傷。偶爾停下摩托車跟農家的老爺爺、老奶奶聊天,問他們怎麼不把家裡的年輕人留在老家繼續做莊稼呢?「我們這些莊稼漢,常年靠天吃飯,還不如進到都市裡,當個上班族有個穩定收入,不但生活有保障還能好好組個家庭吧!」左今發現這樣的想法在日本的農村幾乎成了常識,當他再回到東京的時候,就有了在東京都內開蔬果店賣菜的想法。

歪瓜裂棗賣相太差 生鮮超市不愛
在說左今克憲的蔬果店之前,要先講一下日本現在蔬果販售遇到的問題。隨著生鮮超市的普及,由農家供貨到生鮮超市的蔬菜水果,其實都被嚴格規範大小、重量以及賣相。一些表面長得歪瓜裂棗但是吃起來一樣新鮮可口的蔬菜水果,生鮮超市根本不收!不收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蔬菜水果超出了設定好的規格範圍,沒辦法輸入到超市的庫存販售管理系統中。農家只好把這些賣相不好的歪瓜裂棗全都丟掉「這些被丟掉的蔬菜水果不論是營養程度、品質或是口味都跟放在生鮮市場的蔬菜水果沒啥兩樣,只是規格不符合現代生鮮市場的系統,就得當成廢棄物處理,實在很可惜啊。」左今的蔬果店「旬八青果店」就是看到這個商機而成立。

將廢棄物變黃金 不景氣逆風高飛
左今克憲 2013 年的都市型青果店「旬八青果店」開始營業,這家青果店的模式,跟我們現在台灣街頭常看到的 24 小時水果批發店不太一樣。左今克憲的青果店大小不到 20 平米,屬於社區街坊型的小店,店裡不光是賣蔬菜水果也賣海鮮魚貨還有些肉類。五年內在東京開了 16 家連鎖店,這些青果店的位置大都距離商業辦公區不遠,所以中午的時候,還會推出這些新鮮蔬菜做的午餐盒。不管是販售的蔬菜水果或是午餐餐盒,所用的材料都是原本要被當成「廢棄物」處理的蔬菜水果,所以進貨成本本來就不高,這也使得「旬八青果店」能夠在不景氣的環境中,用「便宜」「實惠」吸引不少消費者成了鐵粉。

只有大家賺錢才是改革的王道
現在跟左今簽約的農家以及地區商社超過 100 家,左今採取的方式是從產地直接批發規格外蔬菜水果直接販售,同時公司內也有加工生產線,製作便當、小菜增加店舖單位營收。這樣的經營模式,使得旬八青果店的毛利是一般生鮮超市的兩倍,而每家 20 平米不到的店舖,每天的營業額超過 10 萬日圓,今年預估全公司的獲利將會超過 12 億日圓。左近克憲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稼ぐことが改革の絶対条件(要能賺錢這才是改革的王道)」,對他來說能夠讓農家、公司以及消費者都能獲利,才是企業成功的條件。

賣菜郎不能只會賣菜 還要是個說故事的好手
但是如果只是進貨成本低,這個門檻很容易被超越,我們也看過有很多進貨成本低,卻依舊門可羅雀的例子。在旬八青果店裡,店員說故事的能力是拉高門檻的關鍵。左近克憲告訴所有旬八的店員們說:「青菜蔬果店就是一個自媒體!」所以旬八的店員們很會幫當天的蔬菜水果說故事:「阿姨,這個是佐賀產的橘子喔,我們東京很難買得到,早上做成沙拉超好吃的啦!」「這個地瓜不要削皮,直接用蒸籠蒸,甜味比吃蛋糕還香。」在都會生活的上班族們,有時候不是不想自己做菜,只是買了這些材料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旬八的店員們活靈活現的幫蔬菜水果說故事,也讓旬八每個月的營業額平均保持在 450 萬日圓遠遠把那些一個月只能做 161 萬日圓的傳統店家甩在後頭。

善用大數據賣青菜 重新解構買賣商業模式
除了會說故事的店員之外,善用現代 IT 工具也是一個趨勢。旬八青果店開發了一套即時管理系統,每天會綜合產地作物的生產訊息以及都市消費型態的偏好判斷出該把宣傳重心放在哪些產品上。所謂「民以食為天」,但是即便現代科技發達,許多人開口閉口大數據,卻沒有真正的把產地與消費者需求進行徹底的解構重整,或許左今克憲這個年輕賣菜郎的故事,會是另外一場徹底的農業革命也說不定。
福澤喬,帶你從縱深潛入去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同時歡迎Follow
這是讓我調整寫作方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