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邊族到公司內部失業 斜槓多工的職場能力成為必須

上個世紀的 1977 年日本正好處於經濟成長安定期,當時終身雇用制度還沒有崩壞,許多無法順利升上管理層的 50 歲左右中高年上班族,卻因為本身職能已經無法為公司提供任何幫助,但是公司又不好任意解僱,乾脆將他們安排到公司最偏遠的窗邊角落。這些被公司放逐,每天無所事事,喝茶看報紙,望著窗外打發時間的大叔們,最後被公司的年輕人取了一個「窓際族(窗邊族)」的渾號。這群窗邊族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壞,暫時在日本職場消失了一段時間。不過,最近在日本企內閣府公布的一份數據卻發現,原來過去的窗邊族,現在被稱為「社內失業者」。

企劃 總務 業務 人事 公司內部失業的高風險族群
根據日本內閣府 2011 年的調查資料,日本全國有 465 萬名社內失業者,佔了日本全國勞動人口的 8.5%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預估六年後也就是 2025 年,日本全國的社內失業人口將會突破 500 萬人,從年齡分佈上來看依舊以 50 歲左右的上班族比例最高。不論是窗邊族也好,或是社內失業者也好,為什麼這一群在職場工作了幾十年的上班族,會突然不再被公司所需要呢?「社內失業者」大都出現在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中,因為只要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一些「職位死角」,除非這些大企業的組織是由一個個大約五人左右的小團隊組合而成,要不然很難有效地把這些「職位死角」清除掉。在職位上最容易產生「社內失業者」的工作,以「企劃」、「總務」的比例最高將近 46%,其次則是「業務」以及「人事」大約是 31%。有將近七成的社內失業者是因為本身的「能力不夠」,其次是不願意接受新的職務調動以及職場的人際關係不好。

只會吐槽的資深老員工 被當成透明人間
在一家知名電器公司工作的小畑賢,今年四月好不容易被公司指派到企劃部擔任課長,這個部門裡除了他以外,還有十位同事一起工作,但是當中有一個五十幾歲曾經擔任過部長,卻因為表現不好而被調職到這個部門的同事。這名同事一直都是部門會議裡的頭痛人物,開會的時候,他還是會用過去擔任部長的口吻說:「你們這樣的企劃真的可以嗎?」「這樣的做法不會太花錢嗎?」,有一回小畑實在受不了,就在會議裡告訴他:「你要不要提一點有建設性的想法?不要只是吐槽啊。」沒想到這名資深同事居然反嗆「你當課長就該再提一些不會被批評的案子啊!」。後來部門裡其他成員,為了怕麻煩乾脆就把這位「前部長」的同事晾在一邊,而他也無所謂的每天朝九晚五,按時的打卡上下班,漸漸地成了公司部門的「透明人」。

強化生存技能以及朋友圈 防止被社內失業的風險
造成日本職場社內失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員工個人的本職學能沒有辦法因應社會以及公司內部的快速的變動之外。長期以來日本職場的「終身雇用制」以及「年功序列制」是主要的關鍵,過去這些上班族只要能夠進入一間穩定成長的公司,大都可以依照進入公司的年資,逐年的往上提升職務以及薪資,到了四、五十歲如果沒有辦法進入公司的管理層,就會被安排到其他部門或是子公司工作直到退休。這樣的情況在經濟景氣,公司的業績又持續成長的時候,企業多少還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到了現在經濟環境不佳,社會運轉的節奏越來越快,再加上少子化,年輕的勞動力無法有效補充。這些缺乏戰力又佔住職缺的員工,就成了公司必須要立刻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經團連會長中西宏明以及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今年會不約而同地宣布取消終身雇用制的原因。身為一個上班族,如果不想要在人生中年的時候「被社內失業」,除了正面積極的投入公司的活動之外,最好的方式還是要加強學習自己現有職務以外的技能,同時強化公司職場以外的交友圈,重新檢視第二階段人生中的「職涯」以及「生涯」兩條主軸該怎麼走?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