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從文化習慣窺探日本人為何喜歡在書本上套上書皮的心理需求
曾經在日本的書店買過書的朋友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論在大小書店,店員結帳之後都會順便問一句:「你的書要包起來嗎?」如果你請他們幫你包起來,他們會用書店的書皮紙,快速的幫你把一本本的書,都包上一張書皮。日本書店這項服務起源於江戶時代,當時的書籍全都是用線一頁頁裝訂起來的線裝書,為了保護書本不要弄髒,書店會貼心的在線裝書外再包上一層書皮,這一層書皮稱為「外包紙」。江戶時代的民眾認為,書本就像要呈現給神祇的供品,必須小心呵護不能有絲毫的損傷。這樣的習慣,從江戶流傳到明治維新之後,外包紙開始轉變成了現在的書皮紙。
日本書店書皮紙的軍備競賽與廣告宣傳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大和民族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以及社會制度,民眾對於書籍的需求也年年升高,書店為了增加銷售業績,開始在書皮紙的設計上展開「軍備競賽」。東京「書皮友好協會」的代表三崎玉枝說:「東京千代田有一家在 1903 年創業的書店一誠堂,是早期掀起書皮紙設計競賽的書店之一,他們在書皮畫上設計的埃及壁畫圖樣,一直沿用到現在。」一誠堂書店的這面書皮,還曾經在 1925 年被當時暢銷的書評雜誌「愛書趣味」評選為日本全國具有特色的書皮設計之一。二戰結束之後,書店書皮紙也越來越多樣,不但各種典雅唐草的模樣紛紛出現,書皮紙也從單色印刷變成了彩色印書。知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丸善」是第一家把自家公司的商標以及合作出版社店號印在書皮上的書店,這也成了書店利用書皮進行廣告宣傳的濫觴。書皮的百花爭鳴,也就開始有人會四處收集各家書店的書皮, 1931 年發行的「愛書趣味」雜誌上,就曾經介紹過一名書皮控,他從北海道搭著火車一路南下到廣島,就只為了收集 300 多張不同書店的書皮。
不同書皮材質提供愛書人多樣選擇
隨著日本進入 90 年代經濟高度成長期,搭著電車人手一冊的情景越來越普遍。總社位在橫濱的有鄰堂書店,開始提供文庫本的書皮,據說最輝煌的時候,一年可以用掉超過 160 萬張。根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的調查,日本書籍市場規模在 1993 年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