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原本應該平順得當個紡織廠小開 被掃地出門反而拯救了自家的企業
東京墨田的兩國地區,從江戶時代就集合不少紡紗紡織小作坊,尤其到了江戶末期,許多下級武士們,沒辦法依附在各大藩門下當食客,只能自力更新維持生計,不少人轉行當了紡織作坊的職人,做些可以出口到西方的襪子。明治維新之後,這裡成了洋裝、紡織品的大盤集散地。日語把這些用機器紡紗編織好的布料稱為「莫大小」,二戰之後,隨著經濟高度成長,日本國內外對於高級紡織布料的需求也跟著升高。「小高莫大小工業」就是乘著這波風潮,搶到了好時機,小高莫大小工業的老社長常說:「當年情況好到,做出來的 POLO 衫少了個袖子,都有人要著搶。」小高莫大小的老社長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高集從唸書的時候就做好接班的準備,考上大學沒多久,他自己找到位在千葉的供應商工廠裡上班,從如何操作紡紗機、到怎麼才能把布料編織到柔軟適中。1996 年小高集大學畢業後,順利的回到家裡的公司上班。
泡沫經濟產業外移 老員工沒有創意只能坐以待斃
可是小高集回到家裡上班之後,就遇到日本泡沫經濟崩壞,纖維產業走入寒冬,為了要節省成本,縫製作業開始向中國外移,幸好小高莫大小製作的是難度比較高的衣領以及衣袖,一時半刻中國的工人還沒辦法追上日本職人的技術。到了 2005 年老社長把小高莫大小社長的棒子交給了小高集,接任社長的第一天,小高集跟會計師仔細對帳,才發現原來公司的業績從 2002 年開始下滑,過去小高集每天在工廠裡打轉,根本不知道公司的經營狀況已經面臨危機。小高集把員工都聚集起來問到:「大家有什麼好主意嗎?」這種做法讓老員工們很不習慣,畢竟過去老社長都是直接判斷,根本不問大家的意見。開了幾次會,小高集發現員工們的反應冷淡,他只好自己一個胡亂開發,像是書套或是面紙盒套等等,但是沒有經過仔細設計的商品,賣不出去也是理所當然「連我自己都不會想買的東西,更何況是消費者」小高集自嘲的說。
一通感謝的電話帶來商機 布草鞋就這麼誕生
找不到新的出路,業績又一年不如一年,突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