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推動電子印章 日本人還是擺脫不了印章的束縛

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500 年的美索不達米雅文明,創造出人類最古老文字的蘇美爾人同時也發明了印章,隨著商業的發展,蘇美爾人的所有權狀或是契約文件,都會蓋上印章。不過,當時蓋印章並沒有任何的法律效應,而是對神明的一種誓約。蘇美爾人認為:「如果沒有遵循契約規定,將會受到神明的詛咒」,透過宗教的「權威」賦予這些文件無形的力量。後來,這些來自美索不達米雅文明的習俗,漸漸的擴散到了世界各地。位在東亞的中國,真正留下使用印章證據的時間,大約是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隨後傳播到了日本、朝鮮以及越南等地。日本目前發現的第一顆印章,是公元 57 年由漢朝皇帝送給日本天皇,代表天朝權威的「漢委奴國王印」。之後,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為了防止公文書被盜改造假,開始有了蓋章證明的習慣。到了戰國時代,印章成了戰國武將們權威的象徵,一直到了江戶時代,錢莊為了怕發行的銀票被偽造,於是將所有的銀票全都蓋上了關防。權威以及防偽的兩大功能,是印章在日本社會最重要的兩項功能。

一百多年前印章派與署名派的爭端 埋下了今天的爭議
但是當幕府晚期大政奉還,明治天皇進行明治維新勵精圖治的時候,日本國內出現了第一次的「印章與簽名」的大論戰:主張使用簽名的日本司法省對上了堅持維持印章制度的銀行以及大藏省。司法省認為,日本社會太重視印章制度,反而造成了坊間流傳許多假印章的現象,使得法院要裁判商業爭議或是土地糾紛的時候,還得要找專家辨識印章的真偽才行,還不如直接由本人署名,方便又容易辨識。但是,司法省也知道,當時日本社會識字率不高,不少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光是改用簽名會有困難,所以他們主張初期應該要印章與簽名並用,等大家都習慣簽名之後,再把印章廢掉。

司法省無法堅持 敗給了大藏省與銀行的聯合軍團
司法省這個主張,就給主張印章派的大藏省以及銀行有了很好的施力點。當時就有大藏省的官員說:「光是在傳票上蓋章就已經弄得人仰馬翻了,現在還要印章與簽名並行,這不是找麻煩嗎?」銀行的行長們也附和說:「這樣的雙線作業,會讓銀行花太多時間在作業上,不切實際。」結果明治政府在 1900 年通過法案決定使用不是使用「記名捺印」而不是「署名捺印」,也就是說這些文件契約,只要蓋了章就有法律效力,這個一百多年前公布的法律,也就是日本最近爭議不斷的「印鑑存廢」問題的源頭。

印章產業團體極力抗拒 自民黨議員成立聯合會相挺
「印鑑存廢」問題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展開了,大約從 1950 年代開始,許多日本媒體已經開始倡議,日本應該降低「印章」的使用量。「東京都要進行行政扁平化,就是要減少文件蓋章的量!」 、「不要印章,到銀行簽名的時代應該及早來臨」、「只有廢除行政印章,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這些都只是一朵小小的火花,一下子就被撲滅!直到 2018 年日本政府總算下定決心要廢除印章,提出了一個叫做「電子數位政府實行計畫」,沒想到草案才一提出,就遇到印章業者的強烈反彈。日本政府在 2018 年提出的「電子數位政府實行計畫」中,準備廢除個人申請行政手續必須蓋章的規定、法人設立時也不必提出印鑑證明,同時將民間契約書印章數位化,承認電子印章效力等。日本三大印章商業團體聯合發表反對聲明,他們要求撤回「電子數位政府實行計畫」,如果政府真的要做,那就要提出對於印章商業團體的補償計畫。這當中對於印章商業團體來說,最大的經濟來源就在於法人設立時的印鑑需求,如果不需要印鑑證明,也就等於宣判印章商業團體死刑。於是他們積極動員遊說自民黨內的議員幫忙,最後甚至在自民黨內還出現了「自民黨印章議會聯合會」。

廢除印章爭議了半個多世紀 數位廳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原本印章商業團體以為這下應該可以擋下「廢除印章」的爭議了吧!沒想到今年的新冠疫情蔓延,使得各企業要求員工在家辦公,但是待在家裡才發現,公司的大小章全在保險櫃裡,公司的文件、合約還是得這些大小章蓋章之後,才能夠發揮法律效用。結果諷刺的是,超過三成的員工必須要從家裡趕回公司蓋章讓文件生效。當這件事情上了媒體版面之後,「日本印章議員聯合會」的會長同時也身為日本 IT 政策大臣的竹本直一卻說:「為了蓋章要出門辦公的人,應該是他們自己公司內部要解決的問題吧!」結果輿論譁然,要求竹本直一辭職的聲浪不斷,他只好在今年 5 月的時候宣布辭去「日本印章議員聯合會會長」的職位。日本新首相菅義偉一上任後,立刻宣布推動日本數位廳的設立,也讓日本印章的爭議逐漸有了新的解決方式,根據日本內閣府、經產省以及法務省關於「蓋印問題答疑」有這麼一段話:「儘量減少個人蓋章的次數,如果有些重要文書非得要蓋章不可,可以尋找其他合適的解決方案。」這麼看起來,日本的印章制度不是廢除,而是換成了電子模式,再度回到 1900 年明治政府時期爭議的原點。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