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丹寧布市場的原料龍頭 卻是幾度瀕臨倒閉的傳統產業

貝原( Kaihara )這家公司可能沒有多少人聽過,但是如果提到 EDWIN, LEVI’S, UNIQLO 或是 GAP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貝原公司就是提供牛仔丹寧布料給這些名牌流行服飾製作單寧牛仔服飾的原料供應商,現在貝原公司不但掌握了日本一半的丹寧布市場佔有率,他們的原料也同時輸出到全球超過 20 多個國家,將貝原推向全球丹寧布生產的龍頭地位,不過在這個輝煌風光的成績背後,貝原公司也曾經在鬼門關前走過好幾回。

不符合市場需求 立刻動手打掉重練
創立於 1893 年的貝原公司,最初只是一家位在廣島生產和服專用藍色絣布的小染織廠。從明治中期到二次大戰期間,貝原公司生產的藍色絣布維持著穩定的業績。直到二戰結束後,日本人開始改穿洋裝,和服市場逐漸萎縮,貝原當時主要生產專門提供製作和服的藍色絣窄版布匹,所以織布機的寬度只有 38 英吋,對於洋裝裁縫需要的寬版布匹完全不適用,這也造成貝原公司的訂單年年下滑。為了公司生存,貝原公司第三代社長貝原定治決定自己動手改造織布機,將生產布匹的寬度增加到 71 英吋,才讓貝原公司重新獲得訂單,也開啟了貝原公司自己動手改造機器的傳統。

從絕境中尋找商機 經驗累積成公司資產
到了 1970 年牛仔服飾從美國吹向了全球,當時才 27 歲的貝原良治剛被叫回公司準備接棒,他覺得如果想要讓公司繼續生存下去,不能再生產和服用的藍色絣布,反而應該將這項貝原織染技術運用在牛仔丹寧布料的開發上才對。但是問題是牛仔丹寧布的染紡機器跟生產藍色絣布料的機器完全不同,最快的方式是從美國直接購入機器,這樣做不但價格昂貴,而且貝原的工廠位在廣島縣的鄉下,一趟機器搬運費用以及日後的維修的成本都很難估算。於是貝原良治花了七個月的時間,蒐集製造牛仔丹寧布機器的相關資料,自己在工廠動手改造,最後居然讓他製造出日本國內第一台的繩索染色機。這種機器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過去貝原藍色絣布的染色技術,讓藍染出來的棉線內蕊保持原有的白色,符合牛仔丹寧布的需求。

重視商品力 整合上下游降低成本
雖然做出了丹寧布,怎麼賣卻成了問題。當時全球最大的牛仔服飾品牌 LEVI’S 因為 1970 年代的反戰、嬉皮風,帶動了牛仔服飾的流行,卻也造成原料生產供不應求。1970 年代牛仔丹寧布原料幾乎都來自美國、墨西哥以及菲律賓,LEVI’S 的採購為了維持生產線穩定運作,只好四處打探尋找新的原料供應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找到了貝原生產的丹寧布驚為天人,由於美國名牌服飾的大量採購,使得這個位在廣島鄉下的小型染織廠,一下子名聲大噪從此也改變了貝原公司的命運。日本傳統的纖維紡織產業有著明顯的分工制度,從紡紗、染色、織布到整理加工,每個階段各由不同的工廠商號負責,這樣的做法容易造成時間以及成本的增加以及浪費。「一匹布生產流程中,將近 70%~80% 是在染色技術,為了維持品質的安定性以及生產效率,才決定把上下游整合成一條生產線。」貝原良治分析了貝原的布匹可以維持高品質的原因。

平民服飾的興起 再次帶動業績成長
但是就在貝原良治投入將近 800 億日圓進行上下游整合的時候,許多日本的紡織業卻開始將生產工廠朝向中國等人工便宜的亞洲地區移轉,業界開始有耳語說「貝原這樣的投資,應該很快就要倒了吧!」,但是這些傳聞卻沒有動搖貝原良治的決心,他依舊相信只要上下游整合在一起,生產成本絕對可以降低。 1998 年 UNIQLO 展開日本全國鋪點,等於給貝原打了一劑強心針。大量的平民服飾出現在日本街頭,這當中不乏使用貝原生產的丹寧布製作的 UNIQLO 丹寧牛仔褲,總算讓瀕臨倒閉危機的貝原公司再一次完美的谷底反彈,業績又開始向上攀升。

貝原 DNA :垃圾成為經驗 經驗化成黃金
現在貝原公司每年要試做超過 1,000 種以上的商品,當中只有三成左右的商品會被採用。其他不被採用的商品,會被送到一間「垃圾屋」中。在「垃圾屋」裏,每一款開發出來的樣本當時開發使用的方式、材料、工法都會被詳實的標記出來。「貝原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失敗作品的公司」雖然貝原良治笑著自嘲,但是這些被稱為「垃圾」的失敗作品,才是貝原成長的原動力,每年遇到廠商要求開發新的商品的時候,「垃圾屋」裡所累積下來的訊息,可以讓開發人員提早閃過不該重複犯錯的坑。不斷的學習以及大膽的放棄過去成功模式,勇敢改變轉型,才是貝原公司成功的 DNA 本質。
福澤喬 每天兩分鐘 帶你從縱深潛入 認識日本這個鄰居當了十幾年的記者,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影像去傳達心中的一些想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讓我知道更歡迎Follow
讓我可以調整寫作內容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