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元旦走春寄上賀年卡 高齡化喜歡送上 Line 貼圖
日本人在平安時代就有一年之初,前往親友家走春的習慣,我們稱為「走春」日文叫做「年始回り」,這個習慣在明治維新之後更加盛行,每次到了正月初一、初二這幾天,就能看到街上擠滿了走春的人潮。不過有時候剛好相互出門走春,不見得都能遇到對方,於是開始流行透過「飛腳」,在過年前先遞上賀年的書狀,稱為「年賀狀」。年賀狀最早的歷史可以回溯到西元七世紀的平安時代。當時有一名學者藤原明衡,在一本稱為「庭訓往來」的教導如何寫信的文體書中,有這麼一段正月寫信的文體:「春の始めの御悦び、貴方に向かってまず祝い申し候(春天之始,祝您一切順心)」。後來演變成如果剛好對方不在家,就會在自己的名片上寫上一句像是「謹賀新年」的吉祥話之後,把名片放進對方的信箱當中,這就成了現代賀年卡的原型。
寄送賀年明信片不但有禮貌 還能領紅包
日本現代賀年卡被普遍運用,應該是在 1871 年(明治 4 年)日本的郵政制度開始,日本郵遞省在 1873 年正式推出郵政明信片,讓民眾在過年前寄一張明信片給親朋好友,表示對於過去一整年多方照顧的感謝,也期待新的一年能維持更好的關係。經過了 14 年的推廣,到了 1887 年日本民眾開始習慣在每年的第一天寄上有元旦郵戳的賀年卡,據說當時郵局的工作人員,每年到了元旦,都必須要全體動員加班加點才能消化大量湧入等著寄送的賀年明信片,每年都有郵局員工因為蓋郵戳蓋到關節紅腫。二戰結束之後,日本郵局開始發行附上紅包的賀年明信片,最初的獎品是縫紉機,接著還可以抽到洗衣機、微波爐甚至還有錄放影機等等家電獎品,最近幾年則是改成獎金的形式,今年最高的獎金是 30 萬日圓的電子禮券。這也養成日本人每年到了過年的時候,寄張賀年明信片的習慣,既是個禮貌的問候,還能可能讓收到明信片的對方獲得一筆意外的紅包。
使用手機通訊應用程式拜年 省事方便不用出門
日本郵便的紅包賀年明信片推出之後,帶動郵局明信片的發行量從明治時代的從每年 1 億張,攀升到 2004 年創下最高紀錄 44 億 5,000 萬張的紀錄。但是,隨著智慧手機的發達,人們過年寄送賀年明信片的習慣,開始被聊天應用程式所取代。日本郵政今年只賣出了 16.4 億張的賀年明信片,遠比去年的 18.3 億張少了一成左右。根據 Line 針對日本全國 15~69 歲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