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你還在交換名片嗎? 年輕人已經在掃 QR Code 了!
最近因為疫情,許多過去的商業禮儀與常識,現在也開始受到挑戰與變革,日本商業社會最常見的「印章」與「名片」就是第一個被要求改革的對象。日本把名片的漢字寫為「名刺」,據說是因為起初的名片都是把名字寫在木片或是竹片上,當拜訪者前往受訪者家門前,恰巧主人出門不在,就把寫有名字的竹片插在主人家門口,這就是日文「名刺」的由來。這樣的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從安徽省出土的三國武將朱然墓中,在他的墓穴裡也有類似的名刺。名片後來在 16 世紀的歐洲貴族圈流行起來,同樣也是因為訪友未遇,於是有些貴族會拿出口袋裡的撲克牌,在撲克牌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留在朋友的信箱,漸漸的在歐洲的社交圈,貴族們開始出現使用各種不同花樣、甚至自畫像的名片出現,但是那時候的尺寸還是跟一張撲克牌的大小差不多。
來自歐洲貴族的習慣 江戶時代傳入日本
日本真正開始把名片當成社交工具,應該是 19 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那時候到日本的歐洲冒險家們,把歐洲流行的名片文化帶進日本的社交圈。起初日本的名片用的是一張信紙大小的和紙,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留在主人家門口。幕府開放口岸通商之後,從西洋傳入的印刷術,開始讓日本的名片變得更多樣化,有印上自己的家紋的,也有學歐洲人把自己的自畫像印在名片上的。隨後這樣的習慣,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內化成了日本商業文化的一部分。直到現在,日本每年大約有 30 億張名片在各式場合被交換著。對於日本人來說,一張名片所代表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有些人把名片當成了自己的分身,有些場合,如果本人沒有辦法到場,也非得要請人帶上自己的名片,表示敬意。
視訊會議少了交換名片 透過 QR Code 獲得基本資訊
但是自從手機通訊 APP 越來越發達之後,實體「名片」存在的重要性,似乎也正在慢慢的衰減。年輕人見面,早就不交換名片還不如直接掃個 QR Code 換個 Line 或是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