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這一本書,是有一定的頁數,就像我們做雜誌的,在出書之前會先特定好要做幾頁?要做哪些內容。你的頁數既然有限,怎麼去揮灑?去刪增內容,就是人生的功課。只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和現實之間的區別,有如天壤之別,這中間的落差,都需要用時間和悟性自行填補領悟。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養成了默默等待大戲正式開始的習慣,之前的人生不過是預備役而已。你自己都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妨先那麼過下去,直到重新開始,那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一直覺得漢民族幾乎都是雙系統運行的電腦,跟吳思的《潛規則》一書中提到的一樣,明面上的一套規則是要走的,暗地裡則自有其他的生存法則。當然,雙系統的電腦運行比較慢,我們都是開機時間特別長的一代。
「你要做誠實正直的人喔。」、「這孩子就是太實在了所以總是吃虧。」這兩句話都可能是你父母說的。是啊,從小教育你做好人,等上班之後才發現好人是「吃虧」的,那你怎麼辦?是做壞人中的卧底還是從善如流的變得圓滑?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許多企業的二代,但是我卻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二代都想繼承家業。我有一個中國企業的朋友那天就轉了一封他兒子的e-mail給我看,他兒子的mail這麼寫著:「爸爸,我這次走掉以後可能就不會再回中國了,我想你懂得的。」其實那孩子不過是剛剛去美國讀高中而已。我可以想像這個企業家朋友,心中滋味一定五味雜陳,但是我也只能回他一句:「也許他覺得這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開始吧。」
想想也是,要是生下來就知道自己要繼承一堆工廠,從此和各種廠房機器零件產品打交道,立刻覺得人生大門被關上了。而且從小就要被安排好「你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你國中讀完就會去美國讀書的」這種路線,那麼當下幹點什麼根本就不重要。但這種事未必只發生在企業二代的身上,突然有一天我覺得,我們的人生開始得都太晚了,如果這輩子你演一場戲的話,那就是說你在台下排練的時間太長了,結果想上台風光,發現其實自己就是個匆匆亮相的龍套。我們浪費了太多的眼淚和太多年月。
這件事我想,「歸功」於我們自行參悟的人生處世哲學吧。你現在當然知道,小時候老師和家長教給你的東西,都是表面上主流正確無懈可擊的道理,但真要那麼一脈相承的活下來,早被殘酷現實轟成渣了。換句話說,我們從新起來?是當我們發現被騙了之後,才覺得真實的人生剛剛拉開帷幕吧?同理,最近我一對好友夫妻,正在煩惱兒子談戀愛,他們告訴兒子「不要太早談戀愛以後會遇見更好的女孩」,我聽了笑笑的跟好友說:「你信不信,等你兒子22歲的時候,你會跟他說『你怎麼還找不到女朋友?要不要去相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學習戀愛是最好的時間點?所以,真實生活不是應該從小到大慢慢學習着長大的嗎?為什麼要選擇一個成熟點開始突變?突變之後卻完全沒有面對的經驗,那麼我們小時候為什麼要學習那些假惺惺的道理和客套話?我們的生活就是這麼被延期被浪費的嗎?有時候看看那麼多找不到伴的宅男宅女,或是有了喜歡的對象不會追求不會相愛不會相處,突然覺得我們是不是把青春期都浪費了?讓自己太晚熟了?
年輕的時候,經常講的話是「等我們上了大學之後就好了」或「等上班賺錢了就自由了」這種話。最後才發現,都是現實無奈所以才寄希望於未來某個全新開始。如果從小到大沒有積累經驗的延續性,許多事情都是突變和翻篇。任何事都需要先拿到合格證書之外,再去自學實操經驗技能。是的,我們的一切經驗都對現實沒有指導性,首先你學習到的就是虛假和無用的東西,其次這個時代你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至於現在?改變很難。那麼就只好無奈的等待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發生,那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所以,我們都在說「等到XXX之後就好了」,而這個XXX可以填上上大學、畢業、出國、結婚甚至是改革……就拿結婚這件事來說吧,很多女孩都覺得,等到自己找到一個順眼可靠的男人之後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而之前無論自己多麼美麗獨立有熱情,總覺得凄惶,而大家也會覺得她們可憐。但,你那單身的美好歲月就不是自己的人生嗎?那麼多眼淚那麼多歲月都是揮霍掉的嗎?難道不能從現在開始先過得快樂起來嗎?而她們在做什麼?在焦慮的想着擺脫單身身份,在婚戀網站上瞎逛,在為了沒人陪去超市而鬱悶,在為了一個人吃飯而自怨自艾 — — 我們經常不自知的處在候場階段。而,你浪費的是你自己的人生啊。
凡是等待着新的、真正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開始的人,是要經歷過多麼苦悶而又無法自拔的歲月啊。人生幹嘛要登台,何處不是戲呢。 既然如此,就別等了,「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要讓後悔佔據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