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沒說錯? 因為扭蛋機日本百元硬幣需求大
台灣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報告明年度的預算編列時,解釋了為什麼要花 10 億元增量發行 10 元硬幣,原來是因為台灣的夾娃娃機盛行。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狀況,三十年前平成元年 100 日元以及 500 日圓的發行量分別是 245,000 枚以及 369,000 枚,接著發行量就直直落,甚至還有一年發行不到 5,000 枚的情況,但是這幾年又意外發生上升趨勢,不論是 100 日圓或是 500 日圓每年都有五萬枚的發行量,檢視一下這幾年日本的消費習慣,過去花在購買通勤電車以及自動販賣機的硬幣需求,應該因為西瓜卡這些電子票券的發行而減少,如果真的要探究需求增加的原因,似乎跟日本滿街的扭蛋機以及自拍貼紙真的能扯上一點關係?!
為什麼日本的硬幣中間要挖洞
仔細看一下日本的硬幣,就會注意到除了 5 日圓以及 50 日圓中間有個洞之外,其他的硬幣都跟其他國家發行的硬幣類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只在這兩種面額的硬幣上挖洞?日本真正開始有現在流行在市面上的官制硬幣,應該從明治 4 年( 1871 年)算起,在這將近 150 年的歷史當中,日本法定硬幣不論從材質、設計或是發行量都有大幅度的變化。 5 日圓以及 50 日圓中間的洞,也是在這一段期間演進出來的。其中使用黃銅打造的 5 日圓硬幣第一次發行的時間是在 1948 年(昭和 23 年),當時因為戰後通貨膨脹造成金屬材料價格飛漲,貨幣本身的材料價格遠遠高過貨幣所代表的面額,為了要降低成本,日本銀行在隔年( 1949 年)發行的 5 日圓硬幣中,才在圓形硬幣中間挖了一個洞,符合實際的製作成本。
硬幣太像容易搞混 只好挖洞來識別
50 日圓中間挖洞的原因,卻與 5 日圓硬幣的理由不同。 1955 年(昭和 30 年)第一次發行的 50 日圓硬幣中間並沒有挖洞,但是當時使用鎳做成的 50 日圓硬幣長得跟 100 日圓的硬幣實在太像,消費者非常容易搞混,所以才一發行就被日本民眾嫌到骨子裡,但是都已經發行,也不能不用啊。日本銀行好不容易撐了四年還是抵擋不住群眾的反對聲浪,終於在 1959 年(昭和 34 年)決定把新的 50 日圓硬幣中間挖一個洞,這才平息眾怒。